【#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情商培养】父母对孩子的情绪教育五步骤》,欢迎阅读!

【情商培养】父母对孩子的情绪教育五步骤
一、察觉孩子的情绪
和成年人一样,孩子们的情绪背后也有原因,不管他们是否知道。当父母发现孩子有无法解释的愤怒或抑郁时,他们不妨停下来了解生活中发生了什么,并用一些方法引导孩子安全地表达各种情绪。
二、体察情绪是与孩子亲近和教导孩子的机会
一些家长试图忽视孩子的负面情绪,希望他们的情绪会过去,但他们经常发现效果不好。事实上,情绪的表达依赖于父母帮助孩子澄清和理解他们的情绪,以免扩大或恶化他们的情绪。
三、同理的倾听和确认孩子的情绪
孩子的情绪要求父母注意他们的肢体语言,比如面部表情和姿势。别忘了,孩子们也会观察父母的肢体语言。因此,家长们可以采取放松但专注的态度和语气,毫无疑问地回应,比如说,“你今天看起来有点累。”然后,等待孩子的回答。 四、帮助孩子以言语表明情绪
当父母看到孩子哭泣时,他们会同情地回应:“你觉得很难过,不是吗?”这不仅能让孩子们理解,还能让他们学会用词来描述情绪。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能用恰当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情绪,他就能帮助自己的神经系统得到舒缓或镇定的效果。当然,并不是父母告诉他们的孩子如何表达他们的情绪,而是帮助他们的孩子发展一个词汇来表达他们的情绪。和成年人一样,孩子们也有两种以上的复杂情绪,所以家长可以让孩子们知道这是正常的,比如说,“我知道你对参加少年棒球队有点兴奋,也有点害怕。” 五、与孩子商讨解决之道
让孩子们明白,他们的情绪不是问题,但异常行为才是问题所在,这是帮助孩子成长和进步的关键。与孩子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父母可以说:“你对小杰拿走了你的东西感到愤怒。如果是我,我会生气,但你打他是不对的。让我们考虑其他解决方案。” 情绪教育的学习和训练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往往不太注意孩子的情绪。他们总是认为孩子的易变情绪是由于他们年幼无知造成的。当他们长大后,他们自然会成熟。不是, 幼儿
情感表达和成熟度也需要学习和训练。我们有义务让孩子们学会拥有成熟和快乐的情绪。
幼儿情绪的稳定性很差,常常受外界环境影响而波动、变化。如当孩子平心静气看连环画时,窗外天空中传来飞机的轰鸣声,他们会立刻转移注意力,兴奋地大叫起来。幼儿的情绪还具有明显的易感性,如:当成人做出恐怖的表情时,幼儿也立刻会出现恐怖的情绪反应,在童话音乐剧里,当大灰狼出场时,总伴随着低沉的大提琴声,以后只要这种低沉阴郁的大提琴声一响起,孩子往往会吓得闭上眼睛。幼儿情绪还具有易冲动性,孩子经常因争夺玩具而情绪激动,嚎啕大哭,但当父母用些搞笑的表情,幽默的言语,给予安慰时,他的眼泪还挂在脸上又马上发出笑声,又显示了幼儿情绪的易转移性。
首先,我们应该帮助孩子理解和理解他们的情绪。人类的情感是一种主观的内在体验,需要以某种方式发泄。因此,就情感本身而言,它是真实情感的自然表达,没有好坏之分。许多案例还表明,情绪丰富的人比情绪冷漠的人更聪明。因此,当孩子们表达自己的情感时,我们不应该约束他们,而应该给予理解和接受,这样孩子们才能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许多人认为,独生子女现在拥有丰富的物质条件,应该感到非常幸福,没有任何麻烦。事实上,孩子们在幼儿园或家庭生活中会遇到很多不舒服的事情。例如,老师忽视自己,被大一点的孩子欺负,食物不好吃,他们的一些需求得不到满足。这些情况会让孩子们感到紧张和焦虑。任何孩子都会遇到不愉快的情绪状态,但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表现出来。过去,我们倾向于表扬那些不表达负面情绪的孩子。然而,根据心理健康的知识,我们应该树立一个新的概念:能够发泄自己的情绪是心理健康的表现,我们不应该盲目地要求孩子压抑自己的情绪。如果孩子们有负面情绪,无法表达,他们必然会有抑郁感。因此,我们应该帮助孩子正确对待他们的情绪。
其次,要循循善诱,帮助幼儿恰当地表现自己的情绪。父母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是孩子模仿等习的对象。有许多孩子每当家里来了客人就成了调皮捣蛋的“人来疯”,虽然这是他情绪极度兴奋的表现,可其行为却让大家很烦躁。此时,就需要家长以平静、理解的态度来对待,一味打骂只能伤害孩子。可以在肯定孩子感受的同时,告诉其表达方式的不妥并教给孩子一些待客之道:通过快乐的表情,热情的语言,同样能表达自己的情绪并使客人感到受欢迎,而不一定非用肢体动作上蹿下跳,手舞足蹈。
此外,应该帮助孩子们有效地调节他们的情绪。对于情绪波动较大的孩子,父母不仅要理解和关心他,还要设法分散他的注意力,引导他做一些愉快的事情。如果一些孩子不想上幼儿园,当他哭的时候,引导他观察其他孩子的快乐活动,让孩子和他一起玩。当他的注意力集中在玩耍上时,他的负面情绪就会消失。对于年龄较大的孩子,他们也可以通过移动不同部位的肌肉来放松身心,比如散步、打球或其他体育活动。定期深呼吸也有助于放松身心。适当的发泄也有助于调节情绪。一些家长不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往往把孩子的发泄行为视为“故意恶劣”,因此严厉斥责和制止,迫使孩子强行抑制酝酿中的脾气。这样一来,孩子就获得了成年人的尊严,表面上保持沉默,但内心却保持沉默,加剧了紧张和焦虑。长期以来,孩子们没有机会发泄,这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非常有害。孩子的脾气是为了释放积聚在他胸口的愤怒,这是一种情绪上的自我调节。因此,让孩子发脾气是明智的,但请不要忘记给予正确的指导。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uMR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