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温暖、理解型的家长

2022-12-26 02:16:3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做一个温暖、理解型的家长》,欢迎阅读!
温暖,理解,家长,一个
做一个温暖、理解型的家长

——家庭教育与孩子的心理发展

各位家长:

下午好!首先感谢大家的到来,很高兴今天能和家长们一起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我是学校的心理辅导师,2001年开始从事未成年人心理辅导工作,希望今天的交流能给大家一切实际的帮助。

几乎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功课好、分数高、当三好生;希望孩子有特长、能获奖;希望自己的孩子进好的学校、考名牌大学、再出国深造、一举成名……。总之,父母对孩子有着这样、那样的期望,期望值越高,付出的代价也越大,但并不是所有的付出都有令人满意的结果,相当一部分家长得到的失望也越多。对于家长来说,最大的失望莫过于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有的是对孩子考试分数期待过高,孩子没拿到班里的前几位名次感觉很失望;有的是对孩子考试分数过低,感到很伤心;甚至有的家长还要面对孩子的厌学、逃学等情况。随着子女的逐渐长大,做家长的越来越感到自己的孩子不听话、不好管了。可是,在咨询室里不少同学又告诉我,他们与父母越来越难以沟通,越来越对他们的家长感到不满意,那么,到底问题出在了哪呢?

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家长抱怨“我的孩子一点儿也不听话,真是气死我了。”做家长的为什幺不能静下心来想一想:孩子为什么不听话?孩子必须听我的话吗?我所说的话都是真理吗?其实只要你说的话入情入理,孩子是听话的。

首先我要问的问题是:你了解你的孩子吗?

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人生的第二个反抗期 主要表现:

社会地位欲求的不满:

在这个阶段,做父母的都有这种体会,孩子突然间长成“大人”了。身高体重的大孩子开始厌烦爸妈“喋喋不休”的关照,再也不想让别人把自己当成小孩子那样管束了。由于“成人感”的形成,自以为已经成人,要求具有和成年人相当的社会地位和决策权,反对从属地位,更反对权威式的干涉,自以为已经成熟。

这一阶段的孩子对父母的态度基本上是依赖加厌烦。经济上尚未独立,还必须靠父母供给,同时,生活经验不足,也必须依赖父母;但另一方面,他们又会埋怨,甚至讨厌父母,想脱离家庭,远走高飞。父母在他们心目中不再那样高大完善。

观念上的碰撞:穿衣打扮

初中学生开始对自然世界、社会生活、人际交往等问题进行思考,并且形成着自己的看法。这个时期是价值观的形成阶段。由于他们发展水平的局限,其观念具有幼稚性,表现出主观、片面和绝对性。他们不理解为什么父母的想法与他们格格不入,更反对父母强加给他们的观念。

不能自控的情绪波动:

由于随着生理加速发展心理也迅速发展而造成的对身心发展现状的不适应和不平衡,面对许多矛盾和困惑,这些不断出现的“麻烦”常常让他们处在焦虑的情绪背景中。在这种背景下遇到不满和不平之事,容易出现突发式的情绪失控,尤其是在父母面前更易情绪发作。虽然平静下来也会感到后悔,但又常会复发。此外,在获得成功时,会有狂喜的表现,在受到挫折时,又会出现大的情绪低落。这些情绪上的波动,他们自己比较难以自觉地控制。

青春期烦躁:

随着青春期生理的发育,出现与人交往的渴望,又由于环境和舆论的限制,这种朦胧的好奇心和欲望感不得不被压抑,使之往往处于莫名其妙的烦躁与不安之中。

反抗的主要指向——父母

与父母之间发生冲突的机会显著多于其他人。所以,反抗的主要对象就是父母双亲。

总而言之,初中学生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半幼稚半成熟。他们一方面表现出自我意识增强,不愿听家长唠叨,甚至顶撞家长,而另一方面有时又在行动上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力所不及的现象,这是一个心理上的过渡时期。有些家长认为孩子自我意识发展了,是不是就惟我独尊了、不听话了。不能这样讲,但从现象上看也有相似的地方。初中自我意识增强,有了成人感,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不是小孩了,是大人了,自我意识、独立性都逐渐在发展。

正因为如此,我们不能再用对待孩子的方式来对待这么个小大人,否则肯定是关系越来越僵,心理距离越


来越远。有的家长说,那我以后就不管了,随她便,爱怎么着就怎么着,我也不生那个气了。这样也不行,关键在于要按照初中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一方面鼓励孩子的独立性和主动性,一方面指导孩子学会客观地、全面地看待自己和别人。引导他们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使他们在心理行为上逐步成熟起来。

总之,对于这个时期的学生,家长既不能放手不管,由着他们要求独立的意识随意发展,也不能用对小学生的管教方法来限制他们的行动,应给他们一个自我发展的空间。

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

一般情况下,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有如下几种:

一、过度保护型 二、严厉惩罚型 三、过分干涉型 四、否认拒绝型

五、理解、情感温暖型。

理解、情感温暖是一种信任,是一种心理支持。这种心理支持是一种无形的心理能量,能产生有形的心理效应。它是最能让孩子接受的一种方式。在这种方式下,父母对子女的理解与情感温暖就是一种心理沟通,父母对子女心理沟通了,才能在良好的心理气氛下交流思想感情,达到心理兼容;心理不沟通,双方没有共同语言,就无法交流思想与感情。

天下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在生活中,许多父母常常有这样的感慨,自己对孩子满腔的关爱却不被接受,反而还会让孩子产生抵触的情趣。其实产生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父母和孩子之间缺乏很好的沟通,拥有良好的沟通,才能让孩子了解到父母对孩子真切的关爱和善意的管教。

1 使用有效的教育语言 说教切忌简单化

忙忙碌碌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常犯简单化的错误。看到孩子犯了错误,往往不讲明道理就批评一顿,说完之后又忙自己的事去了,有时孩子糊理糊涂的不知自己错在哪里,或者孩子也不知所犯错误的危害与恶果是什幺,渐渐地孩子自然就把父母的说教当成耳旁风了。当父母看到孩子的作业又出错时,不分析原因地指责孩子“你又不用功了”,如果父母帮助孩子分析错误的原因及粗心的危害,孩子会乐于接受父母的教育

忌“抖箩筐式”的训斥

一切唠叨型的父母只要孩子犯了一个小错误,就常常把孩子过去的所有错事重新数落一遍,每次都象数流水账一样,引起孩子的反感。父母新账老账一起算,使孩子对新犯错误分不清主次,淡化了对这次错误的批评。长久如此,会使孩子自觉一无事处、破罐破摔,对父母的批评也无所谓了。同时“抖箩筐式”的训练方式还影响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抵消了教育效果。

所以,造成孩子不听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孩子自身心理发展的特征及孩子好玩的天性,都要求父母要正确对待孩子的“不听话”只有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对孩子淳淳教导,才能对孩子实行有效的教育作为这样的家长要改变对孩子否定的教养方式,采取积极、鼓励的方式,采取理解、温暖的方式去教育孩子,你的孩子的自尊心就会被保护。自信心增强了,学习劲头与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成绩也就上来了。

变换不同的教育语言来训教孩子的同一缺点,“点到为止”的教育方式 (例:上海张志刚) 对于孩子粗心的毛病,可用不同的词句来提醒孩子。如:“仔细点,不要再当马虎大王了。 “写算式时,不要再把等号丢在脑后了。

“这回考试,把逗号、句号都带齐了,别又忘写了。

父母如果利用多变的语言,比反复说“要用心,别粗心”会更有效。 责备语调要比平常说话低沉 ,切忌大吵大闹:

低沉的语气能令人感到理性的存在,使父母和孩子都能冷静下来处理问题。而且,以与平常不同的语调来说话,使孩子感到与往日不同,唤起他们的注意,侧耳聆听父母的训导,纠正孩子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坏习惯。

让沉默取代责备

对于具有“心理慢性症”的孩子不妨改用沉默的方法取代指责。那些听惯了父母责骂声的孩子,在犯了错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twOG.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