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解析拉康的自我观》,欢迎阅读!

解析拉康的自我观
拉康以其独特的文风和精辟的思想被称为法国的“弗洛伊德”,他的镜像理论不仅标志着他与笛卡尔式的自我观的一种决绝的对立,也给人们一种颠覆式的冲击,使人们重新思考着自我和主体的存在。可以说,拉康的自我是一种悲剧的基调,所谓的自我只不过是人类自欺欺人面具。
标签: 自我;主体;镜像
虚伪的自我
拉康对“自我”的认识其实是建立在反弗洛伊德“自我”观的基础上的,弗氏往年的“自我”更趋于理性,认为自我”等同于人所具有的感觉---意识系统,认为自我就是这个系统,用来回应现实的所有机制的总和,是一个调节内外的理性的中介机构。就此,拉康找到弗氏关于自我的致命短板,拉康认为,既然弗氏的自我是回应现实所有机制的总和,那自我为什么会产生许多对现实的误认?基于这个质疑,拉康开始了自己独特的“自我”观。在1936年7月,在捷克的马里安吧召开的第十四届国际精神分析大会上。拉康宣读了一篇论“镜像阶段”的论文,首次提出他对人类主体的自我之性质的看法。在1949年在瑞士苏黎世,拉康向在那里举行的第十六届精神分析大会上提交了题为《精神分析经验揭示的作为我之功能的构成要素的镜像阶段》的论文,而在这篇论文中,拉康细致地阐述了“自我”的形成过程,而这个过程给人们赤裸裸地展示出“自我”的欺骗性和虚伪性。
首先,拉康在刚开始就借用瓦隆的镜像测试来表现人与动物的不同,他把瓦隆的镜像理论已经抽象到一种本体论的研究层面上来。镜像阶段(一般指6-18个月)时,婴儿首次在镜中看见自己的形象,通过不断试验,最终兴奋不已地把它归于自己,这里的兴奋对拉康来说意义深远,这标志着婴儿对镜中的虚像发生认同,也就是“自我”开始形成。拉康借镜像测验想说明,人刚开始对自己的认识就已经建立在外在于他自己的东西上,是自身在认定一个镜中的虚像之后对自身所起的作用。正如拉康所说:“我把镜像阶段的功能看成是意象功能的一个特例,此功能是要建立起机体与其现实------或者说,建立起内在世界与外界世界-----之间的联系。”而这个虚像的致命之处就在于,它以一种诱惑的方式,使婴儿以想象的方式使自身認同于镜像中理想的统一的外表,而这种认同是种异化的认同,因为这是一种以丧失真实为代价的认同,与内在的破碎的、不协调的肢体经验相比,镜中的虚像给婴儿一种心灵上的和谐稳定感,这种自恋式的认同也再次揭示了自我形成的虚伪性。在这个认同的过程中,拉康借用格式塔来说明自我认同的虚伪性和外在的构成性。格式塔指的就是人们对于一件东西的观看更倾向于一种整体的或者说是一种“矫形”态度或心理,而容易忽略这件东西碎片化的组合过程。格式塔本身就说明了人类那种与生俱来追求外在完美而忽略丑陋的真相。人类自我的形成,在拉康看来“这一形式与其说是被构成的还不如说是构成性的。”也就是说自我的形成是靠外在的后天建构,而不是内在自熟。婴儿之所以对镜中虚像发生认同就在于格式塔给人视觉的一种欺骗性与心理上的诱惑性,拉康在这里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他借生物学的实验来揭示视觉格式塔的作用。“雌性鸽
子的成熟是以看见一个同类为必要条件的......只需在某个阶段个个体蝗虫看一个同类的视觉现象,当然这种形象必须以一种与其种属相似的方式活动着。”拉康用生物学做例证可谓一语双关,既借生物实验为其做论证,说明格式塔视觉对生物的重要作用,又以一种类似隐喻的方式来表明人类的自我形成与发展就是对镜中虚像的一种模仿,也就是说,自我是通过预期它将会成为什么而建构的。镜中理想统一体使镜像时期的幼儿获得一种内在的协调稳定感,而这种完形格式塔以一种固定的轮廓和鲜明的体型以一种颠倒的形象呈现给自身,这种呈现其实是以一种预期式的方式呈现出来,因为此时的婴儿远没达到镜中那个连贯的协调的虚像,因此,自身对其的认同就是以一种预期的方式将其认同,认为自己总会成为那样,这种自恋和预期式的认同既是一种“早产”又是后天建构的一种表征。在这里拉康也借解剖学中数据呈现的结果来说明“人类早产”式的认同,相对于自然界的动物的来说,人类还没发育完全时已经被迫来到世上,与动物刚出生就会走路相比,婴儿得等好几个月才会走路,说话,而此时婴儿必须依靠外力帮助才能生存,因此婴儿其对周围事物和自身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受到外力(成人的影响)的影响,而这又更深层次说明人类自我认识和形成是朝着一个预定的模型在预期式地发展,这种预期式的发展并非真实的本身,而是建立在一种误认的基础上。这种认同虽然给自身一种内在的和谐和稳定感,但它确实是人类所有次生认同的一种悲剧,这也就导致人类只能以一种渐进的方式接近对真理的认识,但达不到对真理本身的认识。因为所有的认识或认同都是建立在初始认同的基础上,也就是人类刚开始对自我认同的基础上的。因此说,拉康式的自我观是人类一种虚伪的自恋式的认同,而这个虚伪的伪自我最终会使自身承受一定的内在的张力,及现实与理想的张力,这种张力就是拉康所说的侵凌性,这种张力的出现,更是说明自我的虚伪性给自身带来的压力,这种侵凌性的表征就是拉康所说的破碎的身体,这说明了前镜像期身体体验的碎片化。这种“残缺的身体经常在梦中出现,那时它是以断裂的肢体和外观形态学中的器官形式出现的......残缺的身体的形式还在机体本身具体地出现.......表现在精神分裂,和歇斯底里的症状上,也包括阉割,截肢,肢解,脱臼,剖腹等”。这种侵凌性彻底揭开了自我的虚伪面具。因此,拉康式的自我带有一种悲剧的色彩,他的自我观以一种嘲讽式的方式对弗洛伊格的自我观做了一次彻底的颠覆,也与笛卡尔式的“我思故我在”做了一次彻底的了断。镜子阶段造就了自我,但也毁灭了真实,让真实的自身受限于它所设的陷阱中苦苦挣扎,而这个自我也只能以一种自欺欺人的方式生存着。
参考文献
[1] 吴琼 雅克拉康 阅读你的症状下[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498
[2] 福原太平 拉康镜像阶段[M] 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tjD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