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论关联理论指导下的隐喻理论》,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论关联理论指导下的隐喻理论
作者:周 霞
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10年第03期
摘要:从语用学言度来考察隐喻,探讨了关联理论对隐喻局限性和其产生的机制。该理论从人类的认知出发,把话语放到语境中加以考察,以获得话语和语境的一种动态的最佳关联为目标,使隐喻最终得到合理的阐释。隐喻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下可以得到更充分的解释,关联性是隐喻认知研究上的一个理论接口。 关键词:关联理论;隐喻理论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3-0017-
1 隐喻理论简介
西方的隐喻学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基本阶段:隐喻的修辞学研究;隐喻的语义学研究和以认知学科为核心的多学科研究。隐喻的研究最早要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Aristotle,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当时的隐喻理论将隐喻看做是一种语言现象,仅是传统修辞学中的一种修辞现象。从Aristotle的“对比论”,到后来罗马Quintillian提出的“替代论”都将隐喻局限于诗学、修辞学的研究领域,认为隐喻是一种可有可无的“装饰”,是正常语言规则的一种偏离。1936年,Richards在他的著作《修辞哲学》中提出了隐喻互动理论。后来Black发展并完善了这一理论。这一时期已开始转入对隐喻的语义研究。随着语言学研究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人们对隐喻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元化、多层次化,并逐渐成为众多学科,如:哲学、心理学、社会学、语义学、语用学、认知科学、符号学、美学、文学批评、外语教学等学科的研究热点,形成了一股研究隐喻热潮。尤其是认知语言学家提出的各种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对隐喻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Lakoff和Johnson在他们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更是把隐喻的功能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他们认为我们的生存离不开隐喻,隐喻不仅贯穿于语言,而且贯穿于我们的思维和行为中,日常生活中充满了隐喻。Lakoff和Johnson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隐喻,堪称传统隐喻与现代隐喻研究的分水岭,为我们研究隐喻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理论视角。 2 关联理论框架下的隐喻理论 2.1 隐喻的局限性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随着隐喻研究的不断深入,有不少学者发现Lakoff和Johnson的隐喻理论也存在着某种不足。关联理论之所以能对隐喻作出阐释主要可以总结为以下三点:其一,如刘正光所认为的Lakoff和Johnson的隐喻理论过分强调概念映射的静态性,而关联理论则将隐喻纳入话语现象来考察,强调用动态的明示—推理模式,在动态的语境中对隐喻进行动态的阐释,弥补了以往隐喻认知理论的不足。其二,Sperber和Wilson认为隐喻属于一般话语,隐喻不需要特殊的程序和规则,它是言语交际中人类认知推理能力自然发展的结果。关联理论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阐释隐喻,将隐喻归入一般话语,通过寻找关联并根据一系列的语境假设推导出话语含意,因而也就为其解释隐喻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只不过隐喻和话语的间接性有关,因此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其三,Lakoff和Johnson虽然感受到了隐喻的源域和目的域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但他们却没有找到能把二者真正结合起来的理论依据。关联理论正好弥补了这一空白。 2.2 隐喻的产生
人类世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类的语言、思维也会随着世界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当原有的概念已不能反映新的世界,而人类需要认知和描述未知的概念的时候,可以用我们已知的概念去解释新鲜概念。也就是说,用我们已知的、熟悉的事物来解释未知的、不熟悉的事物,这个过程正是隐喻的核心。它通过把已知的、熟悉的概念映射到另一个未知的、不熟悉的事物,从而加深了我们对不熟悉事物的认识,而这一过程也正体现了关联理论的根本原则,即是在相关事物或概念间寻找他们之间的最佳关联性。但是最佳关联表达并非总是明确的表达,有时候这种关联性会隐含在事物之间,而隐喻正是人们使用隐含表达的产物,表达了用语言的字面意义无法表达的意义。 3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隐喻是话语交际的一种普遍现象,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从语义学、语用学、心理学等多学科角度去解释。Lakoff的隐喻理论试图从认知科学的角度对隐喻进行研究,但是由于此理论存在缺陷,并不能完全有效地说明隐喻产生的机制。关联理论则弥补了隐喻理论认知上的不足,从认知语用学层面切入,对会话含义进行了解释和研究。本文运用这一理论解释了隐喻的局限性和其产生机制,这在现实上推动了隐喻的多学科研究。有助于我们发展和深化对隐喻的研究,探索人类认知的规律。
参考文献
[1]Sperber, D. & D. Wilson.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M]. Oxford: Basil
[2]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3]胡壮麟.语言·认知·隐喻[J].现代外语,1997,(4):49-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4]刘正光.论转喻与隐喻的连续体关系[J].现代外语,2002,(1):61- [5]师艳芳.从关联理论看隐喻[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5,(1):97- [6]郑艳霞.隐喻的认知阐释[J].西昌学院学报,2008,(3):5-8.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taD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