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新课程教育的启示》,欢迎阅读!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新课程教育的启示
作者:王成文
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2年第5期
王成文
(松原市宁江区毛都站镇中学,吉林 松原 138000)
摘要: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对中国现代教育有着重要影响。他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抱定宗旨”、“砥砺德行”、“于师于友”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新课程教育无疑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抱定宗旨;砥砺德行;于师于友;世界观及美育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5—0067—02
蔡元培是我国近代教育的先行者,为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确立及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既是一位学贯中西的大学者,又是一位博通古今的大教育家,他创造性地将现代西方资产阶级先进的教育观念融入到旧中国社会现实当中,提出“兼容并包”的教育方针,同时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时至今日对中国的教育都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在蔡元培的《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蔡元培反复强调着“抱定宗旨”“砥砺德行”“于师于友”等方面,从中他对学生所寄予的深切期望和严厉要求可见一斑。“抱定宗旨”是要求学生要明确求学的目的,摆正求学的心态,这是就当时学校学生上学有一种混文凭、谋官职的风气而提出来的。在演讲中蔡元培义正词严地明确了“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这是对于科举制度废除以来,残存的陈旧思想意识的彻底清除。蔡元培以一种大局的意识清扫了充数于学术界的、师生间的虫蠹,指出求学如若存在一种投机的思想则必将“误人误己”。
当前我国的教育正在进行着新一轮的变革浪潮,教育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弊端,是教育界长期以来为之不懈努力的缘由。当今的高中等教育仍面临着“抱定宗旨”的命题,有相当数量的学生甚至教师都不能定位自身,学生为着各种各样的理由接受高等教育,而教师呢在怎样的一种指导下完成着怎样的使命呢?我们的当代学生有没有抱定宗旨?如果有那将是怎样的宗旨?我们面对着这样严峻的社会现实:时代与知识更新的速度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教师与学生的预期,或许有的学生在上学之初抱有一种通过求学来改变自身命运的宗旨,尚且先不去追究这种宗旨的正确性;有的并没抱有任何的目的接受教育,或是家长的逼迫,或是同辈之间的比较中不甘输于学历的高低,仅此而已;有的会将是在学校与社会的脱节当中慢慢地放弃了自己的宗旨,比如部分为了求得更好的职位而考研的学生等等。在这里并非要提倡接受教育前必须树立怎样的一种责任意识、使命意识,而是接受教育强调要有目的性。蔡元培的“抱定宗旨”留给了当代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怎样的思考?笔者认为起码有三。1.社会与学校要对学生未来的方向有所要求、有所帮助;2.学生自己要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来选择自己的人生和未来;3.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各种发展的可能性,要有所指引。这样一来学生未来的发展不论是面向学术,还是面向社会各个领域,都会处于一种主动的、选择的位置,而不至于被动与迷失。
“砥砺德行”是一种强调通过教育加强个人的德行修养,推己及人来改变整个社会道德的一种教育思想。蔡元培提倡的道德主要是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与平等的道德教育,也是就当时存在严重的社会积弊,而在教育中提出来的。我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道德教育,
所以会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可见在社会统治与国家治理当中道德作用的不可忽视,而接受教育的学生则更加能够体现社会道德的发达程度。蔡元培在提倡道德教育的同时,还将西方的道德教育与中国传统教育相融合,他认为中西道德教育应该是一种融合应用,而不是彼此排斥或是异化。
20世纪末以来我国社会的转型期的特点日益明显,世界化、市场化、信息化、商品化、多元化的文化冲击下,我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社会生活、民主政治等等各个层面都遭受着多种观念的冲击。在社会转型期会出现诸如道德沦丧、价值观念的混乱等等的社会问题,如果青年一代没有准确的价值尺度,没有较强的道德约束,定会在这种浪潮中迷失自我。我国正在接受着各种各样的道德的冲击与碰撞,如何在自身的发展中稳坐不乱,能够在千丝万缕的思绪中,找到有益的方面来发展自己,摒弃错误的减少弯路不是一个人就能够完成的,这就是道德教育发挥作用的所在,中国人将以怎样的面貌来迎接挑战、走向世界,也是道德教育的一部分内容。我们还是不是鲁迅先生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那种人,每个人心中定会有一种标准。蔡元培认为道德养成中,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要给予学生自由的正当的娱乐以丰富学生的生活,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举措,好多中小学家长认为学生最大的问题就是对学习兴趣的保持,但家长们发现,越是约束限制学生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爱好,越是容易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另外他还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社会服务的能力,这是防止学生学习脱离社会生活的有效途径。
“于师于友”也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重要方面。蔡元培认为“师者也,授吾以经验及读书之方法,而养成其自由抉择之能力者也”,在我国的教育学者摩罗认为“在拥有了这样丰富的精神空间后,一个人才可能按照自己的愿望设计自我,同时按照自己的愿望为自己的生命赋予意义:一个人在精神上的最高尊严,就是独立地为自己的生命赋予意义,也就是说给自己的生命赋予意义是自己的事,而不是应由所谓的教育规定一个统一的意义来强加给所有的人。”蔡元培这种教育思想含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理念,他主张学生在获得教师在课上的指导后,还要自主地按照课程的需要进行知识的涉猎,这种教学方法一直以来只存在于高等教育当中,而且贯彻当中并没有具体落实。然而在新课程教育兴起后,我国开始探索中小学教育当中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这是一种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减轻学生负担,加强学生的能力,增加教育质量的有效方法。蔡元培的教育思想还体现一种“不唯师,不唯书”的教育理念,要求学生不要对老师唯命是从,要有一种怀疑的精神,敢于挑战权威,只有这样才可能在相互的思想碰撞中不断生发出新的内容,不断创造才能教学相长,然而他强调又不能不尊师重道,他认为“敬爱其师,无异于受业之时。”对于学生之间他认为“人情喜群居而恶离索”,他认为同学之间相互切磋有益于互相进步。
在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当中值得重视的是世界观教育与美育。他认为教育应使人对“现实世界抱以超然态度,对实体世界抱以积极进取态度”,并以美育教育“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之我见,利己损人之私念,以渐消沮者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一直是我国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为何面对多种价值观念时,许多人仍会表现出一种价值观念的混乱乃至缺失呢?钱理群教授的话恰恰给了我们想要的答案“我们的教材仍不遗余力地告诉你,只有一种东西是正确的,其他的都是错误的,而且用一整套考试制度强制你接受并相信这一种东西……这实际上就是精神阉割……我们的精神从一开始就处于这样一种荒芜的状态。”在这种精神荒芜的状态下,如果已有的价值观念被冲击得支离破碎,一个人便会对已有的价值观念产生怀疑,那么他将没有了价值评判的标准,这将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因而,我们的教育不能只做政治的传声筒或是漏斗,而应像一个万花筒,呈现不同的价值选择,只将正确的选择方法教给受教育者,而非越俎代庖地直接做出选择。
好的教育方法固然重要,然而在贯彻实施当中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各种困难,这时是否坚持、如何坚持成为我们教育成败与否的关键。当我们的教育正在从内至外发生重大蜕变的时
候,社会各界、学校以及家庭要给予足够的宽容、理解和支持,这样才会使得我们的教育越来越完善。
[参考文献]
[1]丛彩娥.论蔡元培教育思想的当代意义[J].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4).
[2]曲凯.从蔡元培教育思想看高校学生人格的培养[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04(2).
[3]吴敏燕.蔡元培教育思想初探[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4(5).
[4]赵中男,詹根连.一部精研蔡元培教育思想的力作——读金林祥教授著《蔡元培教育思想研究》[J].华夏文化,1996(1).
[5]马千里.蔡元培教育思想对当代的启示[J].安康师专学报,2002(4).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tJs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