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在文明之外》,欢迎阅读!

《月亮与六便士》读书笔记
--在文明之外
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的人生大致分三段:在伦敦、在巴黎(马赛)和在塔希提。毛姆花了最多的篇幅描述他在巴黎的一场大病和一次艳遇,而他在这一场遭遇里几乎扮演了一个完全的反面角色,他忘恩负义、毫无同情心和基本的礼貌教养,相对的,除了施特略夫的只言片语,作者对他的绘画才能或生涯只字不提,导致一般人读这一段对他只有厌恶没有同情。为什么这么写?他讨人厌的行为和绘画才能有多少关联?我读到第230页的时候找到一个解释,他对书中的作者说:“勃朗什·施特略夫活着也好,死了也好,难道你真的那么关心吗?”
一个和施特略夫没有什么亲属或特别密切关系的人如果关心她的死活,大多是因为同情心,但同情心是文明的产物。不仅仅同情心,思特里克兰德狠狠抛在身后的所有有形或无形的东西,都紧紧围绕一个主题,就是西方社会多年进化而来的中产阶级价值观。一份收入丰厚的工作、伦敦西区的一栋房子、一个太太两个孩子,是欧洲中产阶级梦寐以求的成功人生,彬彬有礼、将真实想法掩藏在繁复的漂亮话背后,是英国上流社会最让人称道的绅士风范。文明的一大功能是在你无可追求的时候潜移默化地告诉你,舒适的生活就是最值得追求的东西,而教养更是根深蒂固地深植在所有受过良好教育人的性格里,变成一种不自觉的习惯。
数百年来,这套价值观及至其上的西方文明本身,带给普罗大众无数的好处,它订立了规则,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转,甚至可说促成了我们如今看到的现代社会的样貌。它是圆滑的,所有可能伤害彼此的人类天性被层层包裹在礼貌与教养之内,在这套秩序之下,人们友好相处,游戏规则安全无害。思特里克兰德在伦敦,这样生活了四十年,直到离开家庭奔向巴黎的艺术家角色,他忽然变成一个极端诚实的人,他开始说出对人事物的真实看法,四十年来学会的一切文明成果被他全部丢弃,这样仿佛赤身裸体的一个人,在二十世纪的巴黎,必然是生活不下去的。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塔希提,没有改变性格的思特里克兰德在当地人眼中没那么令人厌恶(染病之前)了。南太平洋上的塔希提土著人大概是地球上保有最多自然天性的人群,在这里他才找到某种归属感。
毛姆描述思特里克兰德的画是粗线条的,用色大胆特别,容易让人想起梵高和高更的画,高更更是公认的故事原型。除却人生经历,这几个人更相似的可能是整个艺术生涯都过得极端痛苦,对于思特里克兰德来说,生活的艰困不是问题,被安放在后印象派的大环境下,寻找属于他自己的绘画表现手法是他的痛苦来源,他太专注而忙碌了,无暇他顾。所以我们比较容易在艺术家(特别是不扎根于文明成果如写作、电影的艺术门类)和科学家甚至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tHK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