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文学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欢迎阅读!

文学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浅析《黄墙纸》与《一个小时的故事》中的女性意识 一、对课题任务的学习与理解
通过学习体会指导教师下达的任务书,我深刻认识到,凯特·肖邦和夏洛特·伯金斯·吉尔曼是19世纪女性主义文学创作的先驱,其代表作《一个小时的故事》和《黄墙纸》深刻地反映了她们女权追求。作为“美国女权主义文学创作的先驱之一”肖邦的名篇《一小时的故事》描述了一位患心脏病的女主人公马拉德夫人在得知丈夫因火车事故丧生,由最初本能的痛哭到随之而来对“自由”的无限憧憬,欣喜不已。沉浸于喜悦中的马夫人看见丈夫安然回来,突然心脏病发,离开人世。美国女权主义另一代表作家吉尔曼的经典著作《黄色的糊墙纸》讲述了“我”因患有轻微抑郁症被送到乡下静养。在静养的日子中,丈夫看似温柔体贴,却阻止了我一切想法,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写作。“我”在如此压抑强势的氛围中生活,终逃不过被“逼疯”的结局。
在人物设计上,两篇小说的主人公同在父权制和婚姻的束缚下失去自由;在故事情节上,场景都设置在房间中,主人公于屋内不拘形迹,于屋外克己复礼;在写作手法上,两篇小说都别具匠心地综合运用反衬、烘托、象征等多种艺术手法。因而,两篇小说具有较强的可比性。本论文应以《黄墙纸》和《一个小时的故事》为研究对象,对两篇小说中的女性意识展开分析,同时对女性主义的最新发展进行反思。以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为指导,将文本分析与理论探讨融合起来,通过对两篇小说中女性意识的研究,提出有现实意义的观点。
美国女作家夏洛特·伯金斯·吉尔曼在短篇小说《黄色糊墙纸》中,以丰富而隐晦的意象、反传统的叙事手法以及“疯女人”式的结局设计,喻示了当时女性作家的写作困境, 控诉了西方父权制社会对女性精神的压迫、扭曲和摧残。识也渐渐复苏。《一小时的故事》一波三折,伏笔不断,矛盾重重,发展到高潮处嘎然而止,这种莫泊桑式的写作手法被肖邦运用得得心应手。肖邦把写作当成探索和表达生活的方式,描写传统意义背后的女性的微妙而复杂的人生,揭示女性的生存状态,张扬女性意识,无疑是女性主义文学的先驱。故事短小精悍,结局出人意料,肖邦采用了反讽、象征等技巧深化主题,凸显主人公女性意识的觉醒。两部作品都反映了当时美国女性的生活现状和她们所处的地位。两篇小说的作者向读者展示了女主人公面对婚姻生活中的束缚,女性意识如何觉醒的过程。然而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最终觉醒了的她们为追求精神的自由,付出了生命、疯癫的代价。两部作品也体现了女性作家们对其所处的社会束缚女性的社会习俗、传统道德的不满和控诉。现今解读肖邦和吉尔曼作品中的女性意识依然有着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本论文应该通过对作品的创作背景、主要内容、主题思想、表达技巧以及社会意义等综合分析,阐述19世纪女性的困境与自我救赎,总结作者表述主题的
艺术手法,从而使读者更进一步地从女性主义与其文学表达两个层面深入了解两篇小说。在论文中提出具有现实意义的观点,为女性主义文学研究开拓新的思路。
二、对阅读文献资料进行调研的综述
女性主义理论有一个基本前提:女性在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受压迫、受歧视的等级, 这不仅因为女性属于某个阶级或阶层, 还仅仅因为身为女性而受压迫,这也即女性主义思想家 Simone de Beauvoir 所说的“第二性”。女性的第二性地位,在这样一个跨历史、跨文化的社会结构当中,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认知、观念、伦理等各个领域都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即使在家庭这样的私人领域中,女性也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女性主义者认为,男尊女卑的性别秩序既不是普遍存在的,也不是永不改变的,因为它并不是 “自然形成” 的, 而是由社会和文化人为建构起来的。女性主义致力于消除两性的差别,实现性别包括男女之间的平等,即两性的平等。与之相应,随着女权主义运动的发展,针对性别研究、女性主义的学术研究也随之兴起
《黄墙纸》与《一个小时的故事》作为女性主义经典著作的代表,受到广泛地青睐。以往的研究中多侧重其主题或题材特色,而对两者的写作策略和艺术手法则涉及较少。先前对女性文学的对比研究大多是着重探索两译主题思想的共通性,却很少有人关注这种女性意识是如何表现的。两部作品虽立意不同,都声讨了父权制对女性天赋与本性的压制和摧残。先前的学者多就两篇文章之相似性作比较研究,并从主题、人物构造和人物心理方面阐释。例如,刘昕的“女性主义文学的两朵奇葩——《一小时的故事》和《黄色的糊墙纸》之相似性比较”,着眼于两者的相似之处,重点分析父权制环境下女性话语权的丧失以及女主人公对自由无比渴望。再如,李红梅的“女性意识的觉醒—《一个小时的故事》、《黄色墙纸》解读”主要分析了两主人公对自由的追求。除了两篇小说的对比研究之外,其它研究更是百花齐放。
在中国, 随着我国美国文学和妇女学学科的发展, 《黄色糊墙纸》也经历了从引介到细读的过程。根据中国知网上提供的数据, 有关《黄色糊墙纸》的文学评论共计 17 篇。由于一定时期的社会文化和同时代的文学规则的合力, 中国读者关于《黄色糊墙纸》的阅读鉴赏力在一定程度上异于美国读者, 我国有关《黄色糊墙纸》 的评论交织着美国 80 年代初期和现当代的流行理论, 如王丽莉《论美国女作家吉尔曼的〈黄色的壁纸〉》( 1995) 从作者的生平和美国社会经济文化分析入手, 批判男性文化对妇女身心的侵害; 朱丽的“《黄色糊墙纸》: 父权制社会女性写作的困境”从小说的具体情节分析女性的困境;胡鸿“浅论夏洛特· P· 吉尔曼《黄色糊墙纸》的叙述风格”( 2002) 从语言学角度探讨了女性改造男性语言达到自我言说的目的; 张晓敏“女性主义形象的颠覆—从纯女性到新女性—解读〈黄色墙壁纸〉中角色”( 2006) 分析了小说中的文本创新和表现手法, 强调女性选择疯狂来解构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tDN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