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民俗文化论文》,欢迎阅读!

姓名:陈怀逸 班级:F0802014 学号:5080209258
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思想
我的童年是在农村里度过的,那时村子里没有什么西药,只有村里的医生开的一些土药方,所以从小我就接触到了很多中草药,对中国传统的中草药有种特别的情节,就像每次看病心里也总会觉得中药更踏实.所以这次想好好谈一谈自己对中医和我们中国浩瀚历史文化的关系..
首先,让我们先来看下什么是中医, 中医指中国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所以,我觉得中医是中国浩瀚5000年历史的见证,也是承载了中国悠久历史的载体,在它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人民的传统思想.民风民俗,以及许多古代人民的伟大智慧.
我一直觉得每种文化都有它的品性 ,品性是个很模糊的概念 ,可以指它的气质 、风格 、品位 、性质 、传统 、特色等等 。而中医文化是典型的农业文化 ,以中国古代关于物的哲学为基础 ,古典中医是一门自然医学 ,在我看来自然医学比当今的技术医学更合乎人性 。
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就有什么样的文化,就会有什么样的医学,在我们人类自然生存中产生的是自然医学,即是中医,中医中的很多最基本的概念就和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甚至来源于农业生产。下面让我们来看看中医中的气,阴阳,五行和农业生产的关系。
气。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写道 :“气 ,馈客,刍米也 。从米 ,气声 。”与气通用的既,也同谷物有关 。对气的解释是 :“云气也 。”气常指天气 ,同谷物的生长密切相关 。春秋时的医和说 “天:布六气”“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也有“地气上为云 ,天气下为雨” 之说 。这些都来自农耕时的观察 。
阴阳 。阴 阳 最 初 的 含 义 指 日 照 的 向 背 。《说文通训定声》说 : 阴者“见云不见日”,阳者云开而见日”。在周代 ,人们就用阴阳来解释农作物的生长 。春天阳气上升 ,草木繁盛 。董仲舒说 “少阴因木而起: ,助春之生也 ;太阴因火而起 ,助夏之养也 ;少阴因金而起 ,助秋之成也 ;太阴因水而起 ,助冬之藏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天辨在人》) 春生 、夏养 、秋成 、冬藏 ,这是农业生产的缩影 。
五行,五行概念实际上来源于农业生产的五大要素 : 农作物 ———木 ;土壤 、肥料 ———土;水 ———水 ;火 ———阳光;金 ———工具 。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 ,大约是殷周时期农业生产过程的反映 。烧荒后土壤变肥是火生土,水滋润土壤使农作物生长是水生木 ,用耜松土是木克土 ,以土筑堤挡水是土克水 ,等等 。医药与农业似乎有一种天生的亲缘关系 。草药种植业是农业生产的一个分支 ,药农是农民的一部分 。难怪在中国神话传说中 ,神农氏集农耕发明者与药材发现者于一身。
讲完了中医的文化品性,让我们来看看中医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
中国人思维方式的最突出之处也许就是注重用整体方法认识事物 ,喜欢中庸之道 ,偏重辩证思维 。这种思维方式在中医学上表现的淋漓尽致 。中国人传统思维方式的整体性特点源远流长 ,在最早的哲学著作《周易 》中就明显地体现出朴素的整体思想 。《周易大传 》中以天 、地 、人为“三极 ”,又提出“太极 ”的概念 ,认为“太极 ”就是原始的整体 ,是天地万物的最初根源 。所以天 、地 、人是合一的 。中医中认为:人是精气神三位一体的整体,人体是精、气 、神三位一体的统一 。其中精是人体一种气的凝聚,是人体生命的依附 ;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体现 ,起着充养形神的作用 。神是气的特殊表现 ,是人体运动的主宰 。三者相互依存 、相互转化 ,形成了一个统一整体。人也是阴阳 、五行统一的整体 ,阴阳五行和合组成了人整体 。五脏六腑 、经络系统与身体各部的联系构成了人体 。人体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人的整体包含着很多组成和层次 ,从西医的观点看有细胞层次 、组织层次 、系统层次 ;但从中医的观点看内有五脏六腑 ,外有四肢百骸 、七窍以及经络 ;人是在精神主导下的统一体 ,人这个整体是由人体的各个部分组成的统一体 ,气是这一整体的具体表现 ,有形的实体物质都是气的凝聚的表现 ,无形的气则充斥在体内外 。因而使人体的每一局部都包含了人的整体特征 ,每一局部都必然包含了整体的信息 。 而中庸之道我觉得在中医思想中表现的更是明显,所谓的中庸就是对任何事物既不表示绝对赞成 ,也不表示绝对反对,中庸思想是从尧舜禹处理问题的“允执其中 ”而来 。按孔子的解释 ,“允执其中 ”就是“执两用中 ”,“中立不倚 ”和“过犹不及 ”。在这种中庸思想的影响下 ,中国古人在考虑问题 ,处理问题或“立言 ”时为了避免出错 ,习惯于用“辩证 ”思维来作为论述问题的方法。而这种中庸式的辩证思维方式体现在解释病因和治疗疾病上就是中医学的“辨证论治 ”,把人的疾病看成是阴阳失衡所致但并不深究病因,把医治疾病概括为“八纲辨证 ” ,就是典型的实例。
中医的第三个特点我觉得是中医更注重一种直觉思维,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中医和西医的对比中看出来。西医对疾病的诊断主要靠仪器检验 ,而中医对疾病的诊断则主要靠个人的素质和经验;西医的用药原则来源于诸多化学实验的反应结果 ,而中医的用药原则则更多依赖于医生的个人技艺和用药经验,而这一切都说明中国人更偏重直觉和意会思维。直觉和意会思维的一个最重要特点就是不对概念进行严格定义 ,不用逻辑方法推演出有关结论 ,而是在人类经验直觉的基础上运用想象力去理解有关知识 ,即通过“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 ”的方法认识和理解事物。这样一来 ,对中医学中的诸如“八纲辨证 ”、“四诊 (望闻问切 ) ”、如何组方 、如何区分病情以及对诸如“怒则气上 ,悲则气消 ,惊则气乱 ,思则气结 ”,“寒者热之 ,热者寒之 ;虚则补之 ,实则泻之,劳者温之 ,结者散之 ”等的认识 、理解和运用其实都是建立在这种抽象的哲学思维上的。
中医其实是从人类的日常生活中获得的一种基本养生常识,所以,它不仅蕴含了中国古代很多传统思想,同时也含有很多民风民俗特点,例如中国传统饮食习惯就和中医中的养生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民以食为天”,饮食在维持生命、促进健康、延年益寿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中药的配伍很大程度上源于食物的配伍,汤液的鼻祖伊尹,就曾是殷商王的厨师。民间关于饮食养生的习俗有很多。如每逢农历十二月初八,中国人都有吃腊八粥的习俗,人们常用糯米、大米、赤小豆、红枣、薏苡仁、桂圆、莲子、胡桃、松子等煮成。《素问》云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中医认为五谷能养五脏之真气,而“为养”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t44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