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

2022-12-25 01:37:2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课程思政》》,欢迎阅读!
思政,课程
课程思政》

定义:《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2]

2004年以来,中央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件,上海也由此开启了学校思想政教育(德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之路。上海课程改革经历了三个阶段,改革重心由中小学德育课程建设转变为注重大中小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在此进程中,构建全员、全课程育人格局的理念也越来越清晰[2]

第一阶段:2005年起,启动实施“两纲教育”,推进以“学科德育”为核心理念的课程改革。为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精神,上海于2005年先后出台了《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和《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两纲教育”),整体构建大中小学德育体系。“两纲教育”十年来有一个核心理念,即“学科德育”理念,就是把德育的核心内容有机分解到每一门课程,充分体现每一门课程的育人功能、每一位教师的育人责任。根据各门学科的知识特点及其所蕴涵的德育资源,上海编制了学科德育“实施意见”,逐步修订中小学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统一,为小学初中高中各个学段的所有课程实施学科德育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操作建议。在总结过去10余年上海德育课程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最重要的经验是要提升德育实效性,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核心内容整体、科学、有序地融合进各学段、各学科[2]

第三阶段:2014年起,将德育纳入教育综合改革重要项目,逐步探索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2014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印发


《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方案(20142020年)》。上海教育综合改革的基本目标,就是构建三个制度体系:一是以遵循教育规律,回归育人为本为重点,形成促进学生德智体美诸育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育人制度;二是以加强顶层设计,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形成科学分离而又有机统一的“管办评”制度体系;三是以加强资源共享,促进融合互补为重点,形成教育经济社会发展合作共赢的协同联动制度体系。在三个目标体系中,教育系统内部来说,核心就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也就是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整个教育体系,全面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充分体现在学校日常管理之中,在落小、落细、落实上下功夫[3]

这个阶段探索,我们逐步形成“《课程思政》”理念,推出了《大国方略》等一批“中国系列”课程,选取部分高校进行试点,发掘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我们认识到,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从高教育“育人”本质要求出发,从国家意识形态战略高度出发,不能就“思政课”谈“思政课”建设,而应抓住课程改革核心环节,充分发挥课教学在育人中主渠道作用,着力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着力将教书育人落实于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之中,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落实所有教师育人职责。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sotG.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