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浅谈幼师与幼儿的沟通与交流

2023-01-27 03:17: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论文--浅谈幼师与幼儿的沟通与交流》,欢迎阅读!
幼师,幼儿,沟通,论文,交流


幼师与幼儿如何沟通与交流

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立和谐的发展个体,他们富有鲜明的个性和不同的发展水平,要想通过教育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首先应该去接近他们,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去了解他们想要什么、需要什么,了解每个幼儿自身的发展特点和现有发展水平,而与幼儿进行沟通与交流是了解他们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学会与幼儿交流是现代教育对每个教师的要求,是实现高质量幼儿教育的需要。

那么,我们幼儿教师应该如何与幼儿进行沟通呢?下面我将作一些浅谈。

首先、做好家访工作,了解每个幼儿的家庭背景

孩子们来自各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教师欲走近幼儿的内心世界就必须先了解和熟悉每个幼儿的家庭情况、幼儿性格特点以及他们在家中的表现等等,而这些都必须要从家长们的口中才能获知。对于幼教家访工作,本人深有感触。

上学期我刚刚接任了大班的教学工作,与每个孩子都比较陌生,但是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相处,对他们逐渐有了一些熟悉,孩子们也开始慢慢喜欢上了我,开始主动的与我进行交流。但是我发现有个叫嵇智的小朋友整天闷闷不乐的样子,很少见到他开心的笑脸,后来有一次我趁他爷爷来幼儿园接送时进行了一番交谈才得知:嵇智的父亲去年刚刚去世。

嵇智爷爷的话让我震惊不已,弱小的孩子怎能承受如此大的打击?尽管我后来配合其家长采取了许多的补救办法,让笑容又重新回到了嵇智小朋友的脸上,但还是后悔不已。我想,我如果能早些与他的爷爷进行交流、谈心的话,我就能早一些帮助这个可怜的孩子了。这个活生生的例子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幼教家访工作的重要性。

其次、尊重幼儿,平等对待幼儿

美国的卡耐基曾说过:如果你是对的,就要试着温和地、技巧地让对方同意你;如果你错了,就要虚心又热诚的承认,这要比为自己争辩有效和有趣得多。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发生这样的一种情况:几个小朋友在讨论或窃窃窃窃私语的时候,当老师走过去要参与他们的活动时,他们往往是马上停止讨论或走开避开老师。为什么会这样呢?幼儿避开老师,其根本原因是教师和幼儿之间还未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幼儿对老师还缺乏一定的安全感和信赖感。因此,教师要敞开心扉与孩子进行对话,要与孩子友好相处,这样孩子们才能全身心地投入交往中。例如:所以每个星期五下午我们班都要在班级开展“我们来找错”的谈话活动。要求小朋友们同老师一起来找找这一个星期里在我们师生身上发生的错误。小朋友们可高兴啦,你一句,我一句说的很兴奋。有的说:老师,我这几天表现也很好,你为什么不给我加星呀?有的说:老师,你让我们吃饭时不讲话,可你为什么却跟仇老师讲话呢?有的说:老师,我前天看见你吃糖了,你不是说吃糖对牙齿不好吗,你为什么还吃呢?……我面带微笑,认真地听着孩子们帮我找出来的一个又一个的错误,并向他们保证我以后再也不会犯下这样的错误,而他们也非常认真地接受我给他们提出来的小意见,学着我的样子说一定改正






缺点,做个听话的好孩子。

经过了一次又一次这样的活动,我发现我和孩子们间的距离拉近了许多,他们有什么开心的和不开心的事情总喜欢同我交谈,我成了他们的老师朋友,课堂上学习的气氛也活跃了许多,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最后就是注意与幼儿交流的方法

1、口语的交流

口语交流是人与人之间相处时最基本,也是最广泛的一种交流与沟通方式,它 幼儿教育教学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与幼儿交谈,特别是个别或小组中的交谈是幼儿分享情感、心灵交会的重要途径。它需要教师在抓住机会、选择话题、引发和延续谈话、激发和保持幼儿谈话的兴趣和积极性等环节上具有灵活机智的策略、丰富经验技巧以及对幼儿充满全身心的爱。由于在传统的幼儿教育中,教师习惯了自己讲幼儿听的模式,总认为自己讲的才是对的、有价值的,幼儿的见闻、感受等缺乏共鸣,因此很少有真正的双向交流。教师要提高与幼儿言语沟通的质量,就必须要有与幼儿语沟通的技能技巧和必要的倾听的耐心,尤其是当幼儿口齿不清、谈话内容含糊、语法错误的时候。总之,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平等地接纳和鼓励幼儿的谈话,让幼儿产生老师喜欢听我说的喜悦感和自信心,并相信老师是自己随时可以交谈的朋友。

与孩子进行言语交流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要有耐心

当孩子对我们产生依恋情感时,会经常毫不吝啬地主动与我们进行语言交流,将他们认为好玩的、有趣的、伤心的……的事情都讲给我们听,这时候的我们一定要有耐心地对待他们,一定要认真地看着他们、听着他们把话说完,千万不要打断他们。否则,长此以往,孩子会养成说半截话的习惯。孩子想说的多是自己的要求或感受,尤其是他感到好玩的或害怕的事,但许多教师往往忽视这类问题,不注意听完孩子所说的话,就以“好了,我知道了”或者“行了、行了,我很忙”之类的话来打断孩子的话。经常这样,会挫伤孩子说话的积极性和与教师交流的欲望。

(2)、给孩子申辩的机会

俗话说: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犯错的时候,又何况是年幼的孩子。当孩子做错事时,我们给他一次解释的机会,你会发现有时候他们并没有犯错,只是与我们成人对事物的看法有着不同的理解而已。申辩是一种权利,也是言语交流的一种方式。有的教师喜欢那种俯首贴耳听话的孩子,老师怎么讲,孩子就怎么做。一旦发现孩子做错了,就会不分青红皂白地责备、批评,不允许孩子申辩。这样不但不能使孩子心服口服,还会使孩子滋长一种抵触情绪,为扯谎、推脱责任埋下恶根。孩子申辩本身是一次有条理地使用语言的过程,也是与教师交流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了解孩子的重要途径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smFK.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