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品《读史学做人》有感》,欢迎阅读!

品《读史学做人》有感
成都市天回小学校 作者:廖良蓉(笔名:平蓉静儿) 古人云:“以史为鉴”,意思就是要把历史当作镜子一样来反思现实,从而达到指引现实、超越现实的目的。就这一点儿,我们中国人做得很不错。中国之所以能够成为文明古国,傲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我们丰厚的历史沉淀。李轩编著的《读史学做人》一书,深入浅出的将历史的趣味性和知识性有机结合起来,让读者能够在愉悦的心态下学习历史知识,并且可以让那些在人生路上徘徊的朋友借助此书的引领,找寻一条属于自己的康庄之路。 品《读史学做人》该书,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下面谈谈我印象最深的五点:
(一)学人所长,补己之短
赵国之所以能够快速地增强国力,与赵武灵王善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策略密不可分。要知道,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世间没有谁是完美的,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正确认识自己,及时发现自己的长处与短处,不断地丰富自己,并最终提高自己。现实生活中,我们更应该常看别人的长处,少一些孤芳自赏之行,虚心向他人学习,找准时机弥补自己的不足。
(二)刚柔相济,进退自如
为人处世,不能没有应对,而是要有一套巧妙的变法,去把事情做到位、做到实处。柔能克刚,是智者为人处世的一种策略。以柔胜刚,是智者为人处世的一种妙计。文中的刘秀认为:“柔能制刚,弱
能制强”,因此,他多以宽柔的“德政”去收揽军心,很少以刑杀立威。无论是军事、政治还是外交等方面都治理得很好。在历史与现实中,刚者往往居多,柔者始终居少,若能以柔为主,寓刚于柔,刚柔相济,进退自如,那才是智者为人处世的正宗------也就是世人所推崇的“柔道”。 (三)贫而不怨,富而不骄
朱买臣无视世俗偏见,苦读不辍,终于学有所成,成为有名的人物。他“负荆苦读”的故事也一直激励着许许多多有志之士。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贫穷与富裕只能靠自己的努力去改变。贫困时,我们要像《论语》中孔子称赞的颜回那样:“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的一生虽然贫穷,但他不受制于贫穷。因为真正的贤者懂得安于贫穷。现实生活中,即使有机会成为富贵的人,也要注意加强自身的修养,否则,就易在世俗的阿谀奉承中迷失方向。唯有富而骄,才不会盛气凌人。
(四)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出自《后汉书.冯义传》。品《读史学做人》一书后,才明白了“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由来。这是战斗结束后,光武帝下了一道诏书,名叫《劳冯异诏》,诏书中说:“赤眉军被讨平,士兵们十分辛苦,虽然兵败回溪阪,最后在渑池一带获胜。可以说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得失由来于个人的判断,上苍喜欢公平待人,在我们失去某种东西的同时,又悄悄给我们另一种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sRO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