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

2022-11-27 04:13:2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如何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欢迎阅读!
自卑,克服,帮助,心理,如何
“对症下药”——浅谈如何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



作为教师队伍中的一名新成员,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与班主任工作实践,我发现当代中学生,特别是初中生中普遍存在一种自卑的思想倾向。自卑让初中学生没有了希望,失去了动力,充满了不如意.自卑感吞噬初中学生的自信,损毁初中学生的勇气和热情,使初中生纯洁幼稚的心灵变得残缺不全。自卑是一种心理创伤,它源于人对自己的否定性看法和评价。自卑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并非生而有之,而是在后天实践中,尤其在屡受挫折后才出现的。

有这样一篇初中学生的周记:

我对学习没指望了,爱在课堂小动作,破坏纪律,甚至恶作剧。我太平凡了,不,应该说我太不出色了,学习这么多年都后进。我很自卑,不知道人生方向在哪里,每天浑浑噩噩地生活,消极而乏味,我知道这样不好,可我能怎样呢?

周记里的他因为对自己的学习没信心,而不能正视自己的学习生活,因为不能正视自己学习生活,就必然要采取某种逃避方式。对学习,他可能根本就存在着“恐惧”的心理.他不愿意听课,是因为他根本就听不懂,而让他硬去听课,无疑是一种惩罚;让他去完成作业,简直就是让他等待老师的批评。他在课堂上的“小动作”“破坏纪律",甚至“恶作剧”等不端的品行,其实是试图用另外一种方法来获得他所期望的关注、价值上的承认,以此掩盖他自己自卑心理的需要。

请看另一篇学生作文《我》中的片段:

我是一个丑小鸭,一只永远也别想成为白天鹅的丑小鸭,我总认为同学们看不起我,与我说话、不与我玩,甚至有时感到老师也不多看我一眼。爸爸和妈妈的离异更让我生不如死。……

作文中的她现在正处于一种极度自卑的心理状态,自卑的实质并不是客观上形体相貌的差距,而是自我评价过低。文中的她因为外貌不如别人,就认为别人一定看不起自己,就认为自己一无是处的“丑小鸭”。再加上她的父母离异使她的自卑心理更不堪负重。她的这种自我评价是一种错误的评价。 再看另外一篇学生的周记:

几天前,我刚过13岁生日,人们都说13岁是花儿的季节,可我这朵小花似乎还未开放就要枯萎了.在我生日宴会上,爸爸祝我“努力学习,早日成为一名外交家”,妈妈祝我早日成为舞蹈家。可在我脑海里,只有口语流利、思维敏捷,形体优美、舞技精湛才算得上外交家、舞蹈家.我觉得自己不可能有什么样的成功.

现代社会,独生子女在学生中的比例越来越高,受社会影响,家长从小向孩子灌输成名成家的思想,似乎搞学问一定要当博士、院士,搞行政就要当县长、市长,搞经济一定就要赚数十百万,否则就不算成功.面对父母高期望值的孩子,在重压之下丧失其“人性”在远离“人性发展"中为自己划定了一个活界限,其否定性的自我意象将自己圈围在一个低能、卑贱的栅栏中而不敢挺胸迈步。

看着上面的这些事例,我们不难发现:自卑让学生没了希望,自卑让学生没了进取动力,自卑更让学生生活充满了不如意,觉得生活、学习没有意思。出现这种自卑心理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学生自身的心理原因,也有社会、学校、家庭大环境的因素。初中学生开始摆脱教师、长辈等社会权威的影响,产生了简单的自我评价.单独进行自我评价时,常常要征求同伴、朋友、家长、教师和其他人的意见,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性;评价具有一定的具体性、






片面性、不稳定性,有时过高估计自己,觉得自己了不起,有时又过低估量自己,容易产生自卑和消沉。其实,这是随着心理水平的发展和生理的迅速发育,初中生产生了成人感,他们力求摆脱对成人的依赖,渴望得到家长、老师和长辈的尊重、理解和承认,讨厌成人把他们当“小孩"看待,开始疏远父母、老师、长辈,乐于和同龄人交往,交往的范围扩大,心理秘密开始增多,在于人交往中对成人、陌生人常保持沉默,而对同伴、朋友则是无话不谈,他们最不愿意向家长和老师吐露心声,他们最反感成年人的干涉,处于心理上的“断奶.可以看出初中学生是从童年客观化自我时期向主观化时期的过渡,他们尚未形成主观自我,自我意识具有过渡性的特点。

初中学生心理意识上的“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发生矛盾分离时,往往觉得自己无用,有时会自暴自弃,产生自卑心理。综合我校多年对学生进行的心理咨询的案例,通过几年来我对学生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发现初中学生都存在自卑心理,只是程度上的不同而已:

那么,我们怎样“对症下药”去关爱学生克服自卑心理呢?

一、理解,拉近与他们心与心的距离。

人与人的交往在于理解,理解是沟通的桥梁。理解就是要知自卑学生的心,以便对症下药,促进转化。这正如《学记》所说“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者也.”真正做到知自卑学生的心并不容易,因为“儿童心灵深处潜藏着一些成人难以理解的密码.”要知其心,只有通过仔细的调查研究,多与他们促膝谈心,沟通思想,多对他们的学习、身体和生活全面了解、关爱,做他们的知心人和贴心人,才能深入他们内心世界,让心与心之间的距离拉得更近。要知道,只有与学生共同交流,走进缤纷的世界,才能跟上时代的节拍,才能与学生有共同的语言.只有与学生有着共同的语言,才可能知他们的所想所思、所爱所恨;才可能在平等中实现对话。通过与学生平等的交流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关爱和真诚.遇到有争议时,不该是我们说了算,应该是耐心地把利弊关系分析给他们听,然后让他们选择。走进孩子们内心世界,我们会发现他们的世界是那么丰富、鲜活;但同时也是那么纯真、幼稚。这多么需要我们的耐心引导啊!

二、肯定,抚慰他们忧伤的心灵。

对于自卑感的学生,我们最好是戴上“放大镜”去找他的“闪光点",及时加以肯定,从而树立自信心.大多数自卑学生都有长处和特点,都有自己兴趣的中心。如组织他们参加文艺、体育、科举等活动。在此过程中,对于他们的每一个微小进步都该及时鼓励、赞赏和肯定;让他们发挥其特长,实现自我价值,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在无形中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心理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人性中最深切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赞赏.”那何况是中学生呢?他们更希望得到家长、老师和同学的理解、肯定和赞赏,尤其需要获得需求的满足和成功的激励.

三、中肯,指出他们自身不足.

在理解和肯定的基础上,诚恳地提出他们自身的缺点就很自然而然,他们也容易接受.时,指出他们的缺点时不仅应该中肯,还应该注意语气的把握,千万不能用评定的口吻,不能用教训的口气,因为许多有自卑心理的学生都有受过不适度的批评、处罚,不公平的评价,不恰当的奖励等经历。应自然而亲切,随时注意他们内心的变化和感受。随时记住:批评总不是件好事,能够避免批评他人要尽量避免,非得批评的时候,最好使用“笑里藏刀”批评,首先要做到先说笑话,有趣的事或帮他找出他的长处和优点,让学生溶入你的氛围中来,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s2ZG.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