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一曲常德丝弦 追忆似水流年

2023-08-14 16:36: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听一曲常德丝弦 追忆似水流年》,欢迎阅读!
常德,丝弦,似水流年,追忆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听一曲常德丝弦 追忆似水流年

作者:杨雨晴

来源:《科教新报》2018年第05

沅水号子喊大的地方,洞庭鱼米养胖的地方,这地方打擂茶用的是花椒棒,这地方吃米粉泡的是牛肉汤,这地方说话谁都能听懂,这地方待客都那么大方,这地方的名字就叫常德,常德是个好地方哟,依儿哟依儿哟……”

在湖南常德,人们能经常听到这种独具特色的说唱艺术——常德丝弦。公园里、广场上、湖岸边,男女老少伴着弦乐翩翩起舞,一把琵琶,几只胡琴,便述说一个故事;数声清唱,些许道白,便成就一段传奇…… 源自民间时尚小令

常德丝弦是流行于湖南常德沅江、澧水一带的传统地方曲种,它用常德方言说唱,以扬琴、琵琶、三弦、京胡、二胡等弦乐器伴奏,富含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

明清时期,各地商贾云集于常德,江浙一带的乐师歌女也常往来于沅澧之间,他们带来了当地的时尚小令。据记载,这种小令不问南北,不问男女,不问老幼良贱,人人习之,亦人人喜听之。后来,与常德的风土人情和方言融合后,逐渐演变为一门独具特色的江南说唱艺术。

成型于茶楼与酒肆

丝弦曲艺于明代永乐年间始入常德,成型于茶楼与酒肆,成为当时官宦商贾、文人雅士、殷实人家最喜闻乐见的雅乐。它以唱为主,以说为辅,可以演出有人物、有情节的大型戏剧,也可以演唱短小精悍的丝弦段子。在丝弦戏剧演出时,生、旦、净、丑角都是一人一角登台演出;而演出丝弦段子时,往往是一人多角,进进出出,此时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曲艺表演形式,极适合在茶楼酒肆里慢悠悠地观赏品味。

到了清朝雍正年间,演唱常德丝弦的艺人们自发组织起民间曲艺班社,一些商家店铺为了热闹门面,也常邀请曲艺班社前来助兴。他们早早地送出请帖,并上书雅韵赐奏,伏乞早,以宾客之礼相待前来演唱的艺人,并重金酬谢。 传承多亏了几位盲人

然而,常德丝弦这样一个久负盛名的艺术形式,也曾经濒临灭绝、失传的境地。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解放初期,百废待兴。1952年,于长生、徐海清、龚顺泰等12位老人组建常德丝弦传唱组,常年轮唱于常德城区的大西门、小西门、大河街三个茶馆。这个传唱组基本上都是盲人,他们收徒弟、改变新曲、参加演出,为常德丝弦的传承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上世纪70年代,一曲《新事多》通过天空中的无线电波广播天下。从那时起,咿尔哟!呀依哟!的常德丝弦便声名远播,传遍四方。

时过境迁,我们已经很难搜寻到当年带着鲜明时代烙印的《新事多》:红太阳光辉照山河啊,社会主义新事多,非是姐妹们嘴巴巧啊,咿尔哟,咿尔哟,咿尔咿尔呀咿哟......”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经过改编、反映新时代新变化的常德丝弦,贴着咿尔哟、呀咿哟标签的常德丝弦,不仅仅是常德人民的丝弦,而且成为了全国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新时代的常德丝弦

时代在变化,常德丝弦也在与时俱进。在演唱内容上,它不断歌颂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以及人们生活的变迁;在音乐旋律上,它打破了传统的扬琴、琵琶、月琴等丝弦乐器伴奏的模式,不断吸收电声乐、交响乐、摇滚乐等多元素的音乐形式;在表演形式上,它摒弃了传统坐唱形式,让演员放开手脚在舞台上活跃起来,满足了人们对艺术美的享受。

2010年的巴黎,当常德丝弦传承人朱晓玲在舞台上唱出这地方的男人比女人更漂亮,这地方的女人比男人更开放时,台下的外国观众也笑了;2016年,常德丝弦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激情上演,震撼着外国人的视听神经……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历经数百年发展的常德丝弦,如今已走出国门,漂洋过海,响彻全球。

图片提供:常德市教育 素材提供:彭筠、周星林、曹先辉) 非遗接力

2007年开始,常德市启动了常德丝弦进校园活动,对市内122所中小学258名音乐教师进行常德丝弦专业知识培训,并编印《常德丝弦普及本》20万册,免费发放给中小学生,各学校在课余时间利用广播站播放常德丝弦。2013年,北正街小学等学校将《小学生学唱常德丝弦》教材纳入该校一至六年级所有学生的音乐教学课程中。2015年由武陵区委宣传部牵头,面向武陵区各小学择优录取弹唱班小学员,学制为三年,开设扬琴、琵琶、二胡、中阮四个专业。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rmD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