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弗洛伊德与它的精神分析学》,欢迎阅读!

弗洛伊德与他的精神分析学
我一生只有一个目标,就是推论出或猜测出精神装置是怎样构造的,究竟是什么力量在其中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弗洛伊德 一、精神分析学的定义
精神分析,即探求人类心理深层的精神现象,这种分析和研究的科学过程也就是所谓的精神分析。而从广义上讲,所有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等及其追随者的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都可以称之为精神分析学。
作为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在人的意识背后,还隐藏着另一种极其有力的心理过程,即无意识。这种不同于一般意识现象的潜在的无意识,是被人们显性意识压抑和控制的领域,它往往必须经过外部力量的帮助,从而去除精神的压力,才能转化为“意识”。
二、《梦的解析》
作为弗洛伊德最重要的学术著作之一,他在《梦的解析》中对“潜意识”所作出的阐释也是他对当代思潮所作出的最重要的贡献。在这本书中,弗氏主要有以下三个重要的发现。 1、梦是无意识欲望和儿时欲望的伪装的满足。
2、俄狄浦斯情结是人类普遍的心理情结(当然,个人认为这里的人类应该特指向于西方世界)。这个发现后来被弗洛伊德发展成“阴茎妒忌论”,也是后世反弗洛伊德派的女权主义者主要讨伐的观点。 3、儿童具有性爱意识和动机(其实这一观点在他的另一著作《性学三论》中阐述得更为详尽)。 从第一个发现推导而出的心理的无意识论。心理无意识论是一种立体的心理结构图,而传统心理学所谓的“心理”只是这一结构的表层。弗洛伊德通过他多年的临床诊疗经验,发现梦是无意识欲望和儿时欲望的伪装的满足,从而推断出在人的心理结构中还存在着一个比意识层更为广袤、复杂、隐密和富活力的潜意识层面。由此,也就有了弗洛伊德首创的精神层次理论。
三、精神层次理论
精神层次理论,即阐述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认为它们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而三个意识层次分别是:意识、下意识和潜意识。
意识,主要是指在人的心理活动中那些是能够被自己察觉到的,只要我们集中注意力,就会发觉内心不断有一个个观念、意象或情感流动过。
潜意识,一些本能冲动,一些被压抑的欲望或生命力却在不知不觉的潜在境界里发生着。因为这些本能的冲动是不符合社会道德和本人的理智的,从而无法进入到意识的层面而被个体察觉到。但是,潜意识也是心理的深层基础和人类活动的内驱力。
下意识,界于意识与潜意识的层次中间。那些不愉快或痛苦的感觉、知觉、意念、回忆就是被压存在下意识的层次里。这些感觉、知觉、意念、回忆在一般情况下是不会被个体所察觉的,但当个体的控制能力松懈时,比如处于醉酒、催眠或梦境等状态中时,偶尔会暂时性地出现在意识的层面里,从而让个体察觉到。
而又这一精神层次理论所推导出来的便是弗洛伊德最著名的人格结构理论。
四、人格结构理论
分别对应与精神的三个层次,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包括了本我、自我、超我这三个层次。 本我,也就是原我,即原始的自己,对应的精神层次是潜意识。它包括了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因此,它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照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
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因此,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的,是我们的人格中隐秘的、不易接近的部分,是人类个体与生俱来,先天存在的各种本能、欲望的综合。它所遵循的是“唯乐原则”。
因为弗洛伊德的本我概念是被后世置疑批判得最多的,所以,在这里我也特别说明一下。众所周知,弗洛伊德是个唯性论者,贯穿他整个精神分析学的轴线就是里比多(即性动力或性能量)。所以他提出的里比多最原始地集中起来的本我概念,一直都受到后世精神分析学家们的批判。比如在拉康的镜像理论中,弗氏所说的这个本我根本就不存在。
自我,其德文原意指“自己”,即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对应的精神层次是下意识。个体在其成长过程中,部分本我由于接触现实,转而分化为一种有组织、有个性的感性人格系统。而自我,就是个体人格中的一种持续的聚合作用,它随着个人的生存和心理活动的发展才逐渐发生的。因为无意识结构部分的本我不能直接接触现实世界,为了促进个体与现实世界的交互作用,则必须通过自我来进行调节。自我遵循的是“现实原则”,是本我与外部世界的终结,能够参考现实来调节伊底,现实地接触个体的紧张状态,以此满足其欲望,帮助伊底最终合理获得快乐的满足。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是自我的一个高级存在,其对应的精神层次是意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的。其主要机能是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其特点是追求完美,遵循“道德原则”。超我与本我一样,都是非现实的,也包括了很多无意识的成分。不过,跟本我最大的区别是,本我的无意识是来自自身里比多的构成,而超我则来自于社会,也就是后世精神分析学中所谓的“他者”,它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是一种理想化、道德化的人格。这其实与中国宋明理学中所提倡的“去人欲、存天理”的道德人格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在通常情况下,本我、自我和超我是处于协调平衡的状态,从而保证了人格的正常发展。但如果三者失调乃至破坏,就会产生神经病,危及人格的发展。比如自我控制不了本我的冲动,从而让本我对超我发起进攻,其外在的表现即是道德沦丧、精神失常、言行放浪。因此,弗洛伊德的这个人格结构理论对后世的变态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等的新兴与发展都起了最显著的影响。
五、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意义
弗洛伊德对无意识心理层面的探掘是前无古人的,它使得他以后的哲学、心理学、美学、符号学、语义学、包括他自己开创的精神分析学的学者们,不再仅仅注意人身上直接表现出来的各种显形意识中的心理现象。而是将注意力也分散到透过表层的意识现象,深入到人们未曾注意到的深层心理活动之中。它是人心深处一个巨大的、深不可测的世界,即每个人最真实最原始的心理领域。它的最深层涌动着无数我们先前完全不了解的东西,即无意识现象。
尽管他的弟子荣格、阿德勒分别以集体潜意识、性格科学等概念来驳斥他们老师的泛性论,而拉康更是以谋杀的方式告诉世人:弗洛伊德说自我不是自己家里的主人,我拉康则要说,人从来就没有家。不过,不可否认的是,弗洛伊德所开辟出的心灵的新大陆——意识背后的无意识深渊,为现代及后现代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等开拓出了前所未有的广袤景象,就这一点来,弗洛伊德的地位是无人可以取代的。 ——我从两年前开始看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看了大半年,又研究了大半年。直到今天才整理出这点学习笔记跟心得来,真得是有点十年磨一剑的感觉。所以,喜欢的话可以收藏,但谢绝转载。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rJQ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