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国读后感

2023-02-05 15:45:2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理想国读后感》,欢迎阅读!
理想国,读后感
回归人类出生的花园

——读《理想国》有感

读了第一卷和第二卷、第三卷苏格拉底和色拉叙马霍斯、格劳孔、阿得曼托斯等人关于正义和不正义的讨论,一方面愈加膜拜于苏格拉底精妙的辩论技巧另一方面对于正义和不正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过去关于正义的定义,我听说过的有这么几种论断:一、当多数人反对少数人时,多数人就是正义的一方;二、正义是一种报应,正义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好人有好报;三、正义是公平公正,保护弱者的权益。以及更多。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一直不太能明白正义到底如何定义,它既不等同于道德,也不等同于胜利,正义显得虚无而空洞,而人们关于正义的讨论却没有停过,它显得离我们并不遥远。看了这几卷之后我有了新的思路:即正义并不真实存在,这是一种像理想模型一样的存在,定义它的方式是多元的,是需要无休止的争论来使其趋于合理化、现实化的。就像整本书的讨论一样,理想国并不能真的存在,但我们可以无限趋近于理想国,像个跨越时空的黑洞一样吸引着无数有思想的人一起来雕琢美化这个宫殿。

苏格拉底的核心是相信正义是能带给人们好的,相信正义的人可以是智慧的、美好的。而他的对手认为正义是站在强者一方的,正义是为行使不正义的事而产生的托辞,正义的人朴实而愚蠢,不正义的人精明而总是获利。他们对于不同的看法,我认为本质是由于苏格拉底坚信人内心是有爱和追求快乐、美好的本能的,而以色拉叙马霍斯为代表的人在看透了人性的罪恶之后难以对人性产生信任,人无论以怎样浮华的正义来包装自身,背地里总是干着见不得人的勾当,这也是他们实实在在看见的。从下面这段对话就能看出他们本质的不同。

苏:依我看,正义属于最好的一种。一个人要想快乐,就得爱它——既因为它本身,又因为它的后果。

格:一般人可不是这样想的,他们认为正义是一件苦事。

他们拼着命去干,图的是它的名和利。至于正义本身,人们是害怕的,是想尽量回避的。

苏:我也知道一般人是这样想的。色拉叙马霍斯正是因为把所有这些看透了,所以才干脆贬低正义而赞颂不正义的。但是我恨自己太愚蠢,要想学他学不起来。


但是,像色拉叙马霍斯为代表这样的人是恶人吗?并不是,恰恰是在目睹了人性之恶之后,对人性不再赋予幻想,但还是想要为弱者、为不公纳谏的富有理想的哲学家们。他们通过对那些官僚组织、资本家们等只为名利角逐的人降低期待值的方式,来减轻对内心的愧疚、忿恨之感,就像太宰治在《人间失格》里说若能避开猛烈的喜欢,自然也不会有悲痛的来袭而恰恰也因为他们比常人更发达的共情能力,干脆全盘否定、彻底放弃幻想,才能使他们的良心得到应有的慰藉。鲁迅就有些类似这样的角色,我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中国人,一边做着最锋利的一支笔,一边怀着最炽热的爱国之心。这样的人矛盾、阴鸷、偏激,在《理想国》里扮演着反派的角色,总是站在苏格拉底的对立面,不惜以最恶的意揣测人类。

联系柏拉图的自身经历,我猜测也许苏格拉底和色拉叙马霍斯、格劳孔、得曼托斯等人是柏拉图的阴与阳之面。像这种对话体,参考《赤壁赋》苏子与客的辩论,实则是苏轼与自身的心灵对答,借一个并不存在的客体来抒发自己的内心想法,《理想国》也许也是柏拉图借了老师的名义在与自身对话,向后世传递自己的思想。柏拉图在目睹了老师由于政变被政党排斥而处决,雅典贵族政治渐堕落为寡头政治后,由年少时的意气风发转变为雄心壮志的幻灭,《理想国》的孕育过程正处于他政治立场的转变期。现实与理想以一种辩论的方式呈现在纸上,思维的碰撞,思辨的光辉,造就了《理想国》。在这种不断与自身对话的过程中,柏拉图不断坚信理想国存在这种回归人最本真的知世故而不世故,历圆滑而弥天真恰恰是最动人之处。可以想像未来人类遇见无数个黑夜时,这本书即是海上的灯塔。人性险恶并不可怕,现实难以抵挡也无须惧怕,信念和希望会引领人类走向更远的未来。因此,它在后世会影响那么多人物和著作,像莫尔的《乌托邦》、马克思主义。

《理想国》为人类留下了一片时刻可以回归的后花园,当人们累了,可以躺

在这片草坪上探讨最本真的问题。人生的历程也像是柏拉图寻找自我的过程,发、历险、回归,历经百态,最终人们总归要回到那片出生的伊甸园。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puRK.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