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改编意图与效果分析》,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改编意图与效果分析
作者:刘扬
来源:《神州》2011年第12期
高中语文教育亟须改革,这几乎是全中国人民的共识。基于教材作为媒介的物质性及重要性,它的改革应该是语文教育改革中最容易触摸得到的表现。选择1990年和2004年的人教版高中必修语文教材(以下将1990年的人教版高中必修语文教材称为旧版教材,将2004的人教版高中必修语文教材称为新版教材)进行比较,从练习题思路和板块设置两个方面着眼展开分析,深入挖掘其改编意图,寻找意图与效果之差距,以期为语文教育界开辟另一个视角,一改追捧颂扬之风,为语文教育的健康发展,铺平道路,尽己之力。 一、习题思路改变,喜忧参半
(一)喜在开始注重能力:以《孔雀东南飞》的练习题为例,可以看出新旧教材的联系与区别。旧版教材《孔雀东南飞》,其练习题共有五道:第一题为拟小标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第二题为语言分析题(考查对文章思想情感的理解),第三题为填空题(考查语文基础知识和对文章细节处的理解),第四题为解释加点词(考查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第五题为选择题(考查对重点字词的掌握)。概括五道题的考查范围,即为文章字、词、句及内容,没有任何跳出课文或课本之处。再看新版本教材,《孔雀东南飞》练习题共四道:第一题为讨论题,就课文内容和情节展开讨论;第二题为语言分析题;第三题为解释加点词语;第四题为结合课内外知识谈对结尾的看法。就此,两者的区别跃然纸上:新版教材的第一题引入了讨论方法,第四题指向了课外作品。在新旧教材练习题的联系与区别中,我们可以分题型明晰编者意图:1. 内容理解题。让学生整体感知、全面理解课文。2. 语言分析题。培养学生熟练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品味课文语言的精彩之处、揣摩作者运用文字之妙。3. 开放拓展题。特别强调培养学生对课文的个性化解读。如“发展独立阅读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注重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
(二)忧在仍然忽视情感:无论旧版教材练习题的知识指向,还是新版教材练习题的能力指向,都没有涉及到直触语文教育核心的“心灵”二字。情感教育是心灵陶冶的直接途径。忽视心灵的诟病正是语文情感教育缺失的严重恶果。新版教材的选文注意了情感教育的需要,不仅关注社会情感和群体情感,也注意了审美情感和个人情感。但遗憾的是情感教育在练习题设置中却毫无体现。情感教育不应只限定于选文文章中,当然更不应该局限于练习题的考查里,它应是一种氛围式的、浸入式的教育。因此,情感教育理应处处在,时时有。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二、按功能分板块,顾此失彼
(一)选文作用简化单一:按功能划分板块,就把选文的作用限定在阅读鉴赏的狭小范围内,选文作用被严重单一化了。选文是一本教科书的精华和主要教学内容的承载体,它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不应被简化为只作阅读鉴赏之用。以第三册第九课《劝学》为例。对于《劝学》的文本解读和教学应用应该是全方位的:作为一篇美文,的确应先析其语言之美,赏其思想之华。但是同时,在朗诵中,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在与他人的讨论中,分享别人对学习的认识;在阅读古今中外有关学习的名著中,对比其学习观点的异同;甚至深入社会,实地采访形形色色的人,了解他们对于学习的感受……而将《劝学》框定在“阅读鉴赏”之下,就大大削弱了其教学价值。
(二)延展板块形同虚设:无论是从社会氛围还是个人兴趣而言,无论是从教师的无奈还是学生的压力出发,“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和“名著导读”板块的设置都是徒有其名。这个问题所触及的深度和敏感度是不言而喻的。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教育界就大声疾呼的素质教育到如今还是雷声大雨点小。甚至在某种角度来看,它非但没有拯救教师和学生,反而加重了他们的负担。为了减少自己的负担,教师不得不只为考试而讲,学生也只得为考试而学。那么与考试相关较少的知识与学习就被省略。出于对中国国情的考虑,去除高考制度的做法是不可取的,高考是目前为止相对公平的选拔考试,它确实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发展和飞跃的平台。但是改革高考制度势在必行。语文高考更是要在考试形式下,考出知识、能力和情感来。 从教材作为物质载体的角度而言,以教学实际需要为出发点,秉承人文性和工具性、审美性和实用性、情感性和思想性完美结合的理念,编制一套与时俱进的教材,这才是语文教育改革最可靠的基础和最核心的突破口。从教材承载教育理想的角度而言,让使用者认真审视使用教材的实用价值,使改革者时刻反思改革前进的方向方法,将整个社会推入到为了实现美好的教育理想而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思想的轨道上去,这才是语文教育改革的不竭动力所在。双管齐下,语文教育才能真正步入健康轨道,迎来崭新时代。 参考文献
[1]顾黄初、顾振彪.《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作者简介:刘扬(1986-),女,河北沧州人,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学。
(刘扬,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天津 300072)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p7A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