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王国维

2023-01-08 19:43:2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忆王国维》,欢迎阅读!
王国维
忆王国维

浣溪沙

山寺微茫背夕曛,鸟飞不到半山昏。上方孤罄定行云。 试上高峰窥皓月,偶开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

以上这首充满了禅意的的《浣溪沙》,是清末著名学者王国维所写,后人每当读起这首短短的词,就会回味他五十载生命的酸甜苦辣,叹惜他的坎坷人生。同时,被他的艺术才华所叹服。

王国维,字伯隅,自号静安,又号观堂,是中国著名的国画大师,近代中国著名学者,杰出的古文字、古器物、古史地学家,诗人,文艺理论学,哲学家。他于1877123日(旧历十月二十九日)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州城,是海瑞、金庸、徐志摩、穆旦等人的同乡。父亲王乃誉是一商人。王国维4岁丧母,父亲经常出门经商,对子女教育严格,因此养成了王国维孤僻的性格。后来他两次到杭州参加乡试,未中,便倾向新学。甲午战争后,到上海,为《时务报》当书记校对,同时,用业余时间入罗振玉办的东文学社,从日本藤田丰八等学习日文及理化等课程为其日后留学日本奠定基础。中国现代农学的开拓者,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奠基者罗振玉看到王国维扇面上所写咏史诗,赞赏其才学,经济上帮助他,留他在东文书社当庶务。

190124岁的王国维赴日留学,但因病不得不得于次年回国。回国后王国维先后任南通师范学堂教员,江苏师范学堂教员,讲授心理学理学社会学。1906年,罗振玉调京,在学部做官,王国维随之入京,次年在学部总务司行走,任学部图书馆编译,开始了他人生的另一阶段。1911年辛亥革命后,王国维携生平著述62种。眷随儿女亲家罗振玉逃居日本京都,从此以前清遗民处世。其时,在学术上穷究于甲骨文、金文、汉简等研究1916年回到了祖国。1923他被召为南书房行走,成为已废的清室皇帝溥仪的先生。走上了另一条人生道路,但好景不长,1924年冯玉祥将溥仪驱逐出故宫,王国维认为是此事是他人生的


“大辱”,深受打击, 愤而与罗振玉等前清遗老相约投金水河殉情,以示自己对清王室的忠贞,但因家人及时发现未果,但初衷未改。

此事发生后,王国维“安静”了两年,这两年期间他在清华任教,教授古史新证、尚书、说文等。但在192762日发生了惊动整个中国学术界的大事,王国维,一代国画大师,一代国学大师留下“经此世变,义地再辱”的遗书,投颐和园昆明湖自尽。在其50岁人生学术鼎盛之际,为国学史留下了最具悲剧色彩的“谜案”。

他看不惯当时的世事,道德准则的改变,社会的变迁,文化体制的消逝,他以自己微弱的生命,捍卫其文化的尊严。因此当家人在其遗物中发现他遗书,遗书上写着“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十六个大字。两年前溥仪被驱逐出故宫,已经给这位前清老臣蒙收了耻辱,两年后,文化的消逝,王国维再也不想如此苟活下去了,于是他在颐和园昆明湖旁淡然地抽完最后一根烟,“微笑着离开”。当一种文化值衰落的时候,热爱为这种文化的人,会感到非常痛苦。当这种痛苦达到无法解脱的时候,他只有以死来解脱自己的苦痛。各有志,谭嗣同用热血唤醒国人之心,王国维用激情捍卫的尊严。我觉得,他们都是值得我们崇敬的。

使我最崇敬的是王国维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根据自身的经历和对学术的领悟,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进行评论,发表了《人间词话》,其中对后人影响最大就是其读书治学三句名言,他称为三境界,即:“‘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此为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为第二境。‘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为第三境。”王国维自己也是这样走过来的。“三境界”是他读书的感悟,也是他的读书诀窍。第一境界,是借晏殊的词,说的是做学问,首先必须有勇于攀登高峰的精神,要想尽一切办法,去登高望远,“望尽天涯路”,开阔自己的视野,寻求知识的宝藏;第二境界,是借用柳永的词,说的是在治学的过程中,要吃苦,不怕掉上几斤肉,要有悬梁刺股的精神;第三境界,是借用辛弃疾的词,说的是只要博览广识,坚持反复深入地有毅力的进行钻研,做到熟读精思,到了一定的时候,自己就会豁然开朗,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ouTG.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