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讲故事训练2》,欢迎阅读!

第二课时 讲故事训练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讲故事的技巧 教学难点、重点:掌握讲故事的技巧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和学生训练相结合,以学生训练为主 教学设备: 录音机 教学内容:
一、导语:今天,我们继续探讨怎样才能讲好故事。怎样才能讲好故事,同学们都
有自己的见解和体会,同学们,你们谈谈,怎样才能讲好故事? 二、学生讨论,教师适时点拨。 三、教师总结:
讲故事的技巧可以用四个字概括:绘声绘色。 .....(一)“绘声”指语言表述如何生动逼真。 .......
讲故事的语言表述分“表”和“白”两个方面。“表”指讲述,“白”指对话。“表”要生动,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白”要形象,使“人物”性格化、角色化。
1、声音。讲述要规范,说普通话,禁用方言,要以清晰、准确、规范的语言为学生做好..学习语音的楷模。讲故事有时候需要用到不同的声音,像鸡的声音、鸭的声音、动物的声音、生气的声音、欢喜的声音、紧张的声音等等,要处理好声音的粗细、高低,要有恰当的模仿。如一般习惯上,大象、老牛、老虎等声音要粗一点、狐狸、小鸟、狼的声音就细一些。 2、语气。讲述人的语气很重要,要真实、自然、流畅。故事中“人物”的对话要根据各..种形象的特点,讲的夸张一些,使学生们从声音造型上感受到具体形象。如《猴子捞月》,当看到井里有个“月亮”时,小猴、大猴、老猴、一群猴各有一种近似相同的话:“糟了!糟了!月亮掉在井里了!”讲述时,小猴的话可以用高而尖的声音,语速稍快;大猴的话可以用扎实有力的声音,语速适中;老猴的话可用低而沉的声音,语速较慢,甚至可以夹些气音或加上上气不接下气的停顿来处理;一群猴的话可用高而放的声音,每句结尾稍稍拉长。这样处理,形象感强。但不管怎样处理,都要念出焦急、担心的语气来。
3、语调。讲故事的语调要比朗读时夸张一些为好。如《乌鸦与狐狸》中,狐狸为了吃..到肉,用肉麻的话吹捧乌鸦。在讲述时,应用柔和的,细声细气的声音和呈弧形的语调突出其“媚”和狡猾。还如《小蝌蚪找妈妈》中,小蝌蚪每找一次,都有一句“妈妈!妈妈!”的称呼,随着小蝌蚪的长大,要找到妈妈的心情越来越强烈,所以,每一次呼喊除了带急切的心情以外,还应加上欣喜的成分,语调越来越高。前一个“妈妈”两个音节相连,后一个“妈妈”的“妈”拉长且语调上扬,成一个弧形,再下来,轻轻说出第二个“妈”字。
4、停顿。和朗读一样,停顿应受感情的支配,不应受标点的束缚。在讲故事中,停顿的作用不可忽视。恰当的停顿可以帮助听众理解内容;可以增加神秘感,甚至一个突然、适当的停顿反而会更好地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例如《老虎与青蛙》:
“一只青蛙正在草丛中酣睡,突然被老虎的吼叫声惊醒,吓得慌忙奔出草丛,想找个地方躲起来,谁知迎面正好碰到了老虎,老虎瞪着铜铃般的大眼,眼珠子滴溜溜直转,嘴张的像一个大血盆,好像要把眼前的一切都给吞掉。要是别的动物见到它那副凶像,早就吓晕了,小青蛙可不一般,它竭力压住内心的恐惧,装的十分镇定和安详,当老虎正要扑过来的时候,它急中生智,飞快的蹦呀蹦,躲到老虎背后去了,老虎扑了空,转身又扑第二次,青蛙又蹦了几下,躲到老虎背后了。”
(提示:在“……好像要把眼前的一切都给吞掉。”后,稍长时间停顿,增加悬念,吊
起听众胃口。)
(二)“绘色”指神态、表情、动作惟妙惟肖,使观看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 .
1、“表”时,眼睛要尽量看着观众,用眼神、表情传达故事的喜怒哀乐等等感情色彩,把观众带入故事情节中,使观众随着讲述者的表情、眼神而情绪波动。
2、“白”时,什么角色说话,讲故事者的表情、神态、动作就应符合那个角色。无论老人、小孩儿,男人、女人,还是老虎、狮子。讲故事者角色要到位,努力暂时摆脱或掩蔽自己的身分,按故事角色形象的个性及特点来寓情于境。
例如《骄傲的大公鸡》中:“大公鸡在草地上散步,看到两只蛐蛐在吹牛皮,一只蛐蛐说:‘我明天要吃掉一棵大柳树,你相信不?’另外一只蛐蛐说:‘这有什么了不起,瞧我明天一口吞下一头大驴子!’”
(提示:模仿第一只蛐蛐说话时,要蹬大眼睛,身体前倾,表现怕别人不相信的样子。模仿第二只蛐蛐说话时,要用不屑一顾的表情,如撇嘴、斜视等,并且身体后仰,用手拍胸脯,表现自以为是的样子。)
总之,讲故事是边讲边演的一种形式,二者相辅相成。但要注意,这里的演只是为讲服务的,动作不应过多过烂,更不能当成戏剧表演。讲述者只是模仿角色,而不是扮演角色。
二、教师讲故事示范:《猴吃西瓜》(寓言) 三、学生听录音,模仿讲故事《猴吃西瓜》 四、学生练习《猴吃西瓜》。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五.布置作业:分组分角色练讲《猴吃西瓜》,一位讲述,七个角色。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nq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