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淮南子·精神训》的养生思想》,欢迎阅读!

《淮南子·精神训》的养生思想
道家学派是最早提出静养防病的,其经典著述可谓汗牛充栋。道家文化不仅是人们认识自然的圭臬,也是静养防病的理论基础,体现了中华文化的风骨和精神。祖国医学正是从道家文化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而奠定了“治未病”的根本思想。医道同源,理论同构,道家文化与中医学在生命的认知上有着同一出发点和思想始基。因此中医养生从理论观点到实践技术,都深深烙印着道家学派的印记。
在思想观念上,道家学派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虚无冲淡”等理念,都被中医所接受,使中医较早地形成了以自然状态为生命认知的品格;在理论基础上,道家所阐述的精气神学说,以及对周天、丹田、泥丸、气化等概念的独到见解,同样被中医所吸纳;在实践技术上,道家在“长生久视”“神仙不老”观念支配下提出的“我命在我不在天”口号,以及为达此目标而产生的各种炼养法术,直接为中医养生保健体认生命真谛提供了方便之门。
道家学派的静养防病思想由来已久,早在上古时期,道家养生家都主张静养。从得道高士广成子,以至老子、庄子等,都是静养防病的发端者和实践者。轩辕黄帝受广成子的启迪,著有医学经典《黄帝内经》,其精神实质也是主张静以养生而“治未病”。“老庄之道”“黄老之道”的精髓盖为静养防病。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致虚极,守静笃”“清静为天下正”“专(抟)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 就是要尽量排除杂念,使心灵空虚,始终如一地坚守清静,使神气静而不躁。庄子继承了老子的修真学说,著有《南华经》,也提出了“虚静恬憺,寂寞无为”的理念。他在《刻意》一文中把“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憺而无为,动而以天行”作为“养神之道”来示于后人。老庄之道是亘古至今养生家的“圣经”,几千年来指导无数追随此道者修为长寿命。
老庄之后的道家养生家,其指导思想和要旨都不外乎静养防病。如《淮南子》中同样探讨了“静”与“养神养生”的关系。《淮南子?精神训》认为“故心者,形之本也;而神者,心之宝也”,强调心与形和神的关系,主张“恬然无思,澹然无虑”“静漠恬憺,所以养性也;和愉虚无,所以养德也。”
三国时期的著名养生家嵇康在静养防病的理论指导下,比较系统的论述了静对养生防病的重要性。他在著名的《养生论》中提出了“修性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nZY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