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端午节美图及端午节诗词》,欢迎阅读!

端午节美图及端午节诗词精选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亦称端五,
“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
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事实也正是这样的。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
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传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此有竞渡风俗。
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端午节的'习俗主要有:吃粽子,于门上插艾或蒲驱邪,系长命缕,饮雄黄酒或以之消毒,赛龙舟等等。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前者是由于形状有棱角、内裹粘米而得名,后者顾名思义大是用竹筒盛米煮成。端午节吃粽子,在魏晋时代已经很盛行。这种食品是在每年端午和夏至两个节日里食用。粽子还是一种节日往来的礼品。到了唐宋时期,粽子已极为有名,市场上常有粽子卖。现在,我们过端午节仍然免不了要吃几只粽子。
粽子有不少花样,有南北之别,东西之分。南方常用红枣、花生、咸肉等混在糯米中制成,也多见不杂别的食品,而去品味粽叶的清香的;北方多以枣、果脯等作为粽子的馅心。小小的粽子,似乎已经成了中国传统的象征,在人们心中占据着一定的位置。 端午节选: 端 午 (唐)文 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竞 渡 歌(节录)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影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节令门 端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与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七 律.端午 老 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和端午 张 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 忠魂一去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 只留在世间。 已酉端午 贝 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 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 无酒渊明亦独醒。 午日观竞渡 边 贡
共骇群龙水上游, 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青汉, 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 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 醉讽离骚不解愁。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mP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