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影响学生运动参与的社会学因素》,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影响学生运动参与的社会学因素
作者:陈光涛 崔吉洋 史军峰 来源:《体育时空》2014年第05期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问法和问卷调查法,阐述了影响学生运动参与的社会学因素,从社会、学校、家庭三个层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作者认为高度认识提高学生体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提高学生体质创造良好条件,促进学生运动参与。 关键词学生运动参与社会学因素 一、运动参与概述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发现运动参与与学生参与运动的动机、参与运动的过程和参与运动的结果有关。也就是说学生为什么参与体育运动,在体育运动过程中付出了多少,参与体育运动后有什么收获,这些都是学生运动参与的内容。研究表明,良好的运动参与动机能够促进学生积极地投入到体育运动中来,学生愿意承受和付出,思维活跃,情绪高涨,在运动后能够获得积极向上的运动体验;反之,消极的参与动机使参与者产生懒惰和退缩的心理,情绪低调,运动体验比较消极,不能达到锻炼的效果。 二、影响学生运动参与的社会学因素探讨 (一)从社会层面看
全社会应该从思想认识上高度重视增强体质、学生运动参与的重要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是促进社会和谐的主要方面,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齐抓共管,营造青少年体育活动氛围,推动青少年体育锻炼。完善有关政策、法规、制度,为学生运动参与提供体制保证,教育行政部门应制定体育教育标准,制定体育教育标准要科学合理并执行到位。从教育角度来看,需要改变一种理念。孩子从大部分精力投入在学习上转向学习以外去,从事教育和儿童发展角度来说,是合理的,但父母不答应。离开升学是没办法谈这个事情的。为此,增进青少年体质,一是制度保障让孩子体育锻炼得到保障,从而真正使体育锻炼成为一种理念。二是观念改变。对青少年需要调整的,不仅是青少年本身,还包括他们的背后支持这些孩子成长的父母。现在的青少年交流对象除了书本就是电脑,他们是很孤独的,而体育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他们进入人群进入社会,增进他们全面的健康,这个理念应该使更多人们感受到,体育运动是对人的健康的促进行为。是整个社会都需要重视的国家大事。 (二)从学校层面看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学校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的基本目标之一,组织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运动体育运动。学校教育的一切首先是健康第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各级各类学校依法办学,按照课程计划教学,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 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把健康素质作为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指标。《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需要修改。第一、这个标准学生达到及格非常容易,对学生的压力很小,动力不足。第二、学生应当是以个体跟标准进行对照,不是以班级集体和学校平均数和标准对照。第三、学生的耐力素质测试推崇台阶指数,不适合青少年,因为台阶指数高度是针对成年人,青少年根本适应不了,台阶指数按照心率推算耗氧量,心率容易受情绪的影响,很不科学。广泛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鼓励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形成青少年体育锻炼的热潮。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和体质状况,积极探索适应青少年特点的体育教学与活动形式,指导学生开展有计划、有目的、有规律的体育锻炼,努力改善学生的身体形态和机能,提高运动能力,达到体质健康标准。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努力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中小学要认真执行国家课程标准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学校必须在下午课后组织学生进行一小时集体体育锻炼并将其列入教学计划;全面实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高等学校要加强体育课程管理,把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学校日常教学计划,使每个学生每周至少参加三次课外体育锻炼
举办多层次多形式的学生体育运动会,积极开展竞技性和群众性体育活动。学校每年要召开春、秋季运动会,因地制宜地经常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体育活动和竞赛,做到人人有体育项目、班班有体育活动、校校有体育特色。 (三)从家庭层面看
家庭教育对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起关键作用。在广大家长中倡导健康第一的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成才观,注重从小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饮食卫生习惯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鼓励家长和孩子共同参加体育锻炼。目前,中国独生子女是必须考虑的内在问题。独生子女现状助长了孩子一些不合理的行为,包括不能合理地参加体育运动。父母可以有一些很合理的措词,我一个孩子,赔不起,只能小心呵护。因此,必须考虑到怎么样让父母获得一种合理的观念,一种合理的态度,来看待自己的孩子,对孩子合理的成长与将来的健康生活是非常重要的。 三、建议
(一)从社会角度看,建立健全学生身体素质的监测机制,定期对学生身体素质进行测试,做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二)从学校角度看,贯彻落实阳光体育运动,使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标准落实到实处,而不是一句空话。增加体育教学课时总量,在开展必修课的同时,开展选项课教学,同时做到男女分班上课,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加强体育教师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他们的体育教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学能力、科研能力,改进体育教学方法。调整体育课课堂练习内容,使体能训练的时间要占到总课堂时间的三分之一,技能学习占到三分之二。加强体育场馆和体育器材等基础体育实施建设,使一些场馆和器材能够得到合理的应用。加强对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和管理,使课外体育活动得到有序的发展。加快体育教学改革步伐,建立适应现代高职院校学生生理、心理健康发展的学校体育制度。
(三)从家庭角度看,家长要创造和谐规律的家庭锻炼氛围,共同参与,形成锻炼习惯。 ★基金项目:本课题为陕西省教育科学2013年度“十二五”规划课题“社会、学校、家庭综合促进学生运动参与的对策研究”,项目编号为:SGH13537。 参考文献:
[1] 增进青少年体质座谈会发言摘要[J].体育与科学.2007.3.
[2] 朱玉芳.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与学校体育的应对[J].体育学刊.2006.5. [3] 沈明晓.学生体质,关乎国家民族之未来[J].上海教育.2007.03. [4] 刘书元.健康促进与青少年体质三层次说[J].体育与科学.2007.3. [5] 宋军,邓艳艳.学生体质下降的现实原因分析[J].中国学校体育.2007.5. [6] 李小伟.积极投身到阳光体育中去[J].中国学校体育.2007.5.
[7] 谢根福.办好体育俱乐部为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服务[J].上海教育.2007.03. [8] 樊莲香等.学生体质与健康事关中华民族未来的兴衰与存亡[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10.
[9] 李英玲.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内外因素与高校体育课程干预措施研究[J].广州体院学报.2007.3.
[10] 马宁.重新审视课外体育锻炼在学校体育中的地位[J].体育学刊.2006.1. [11] 徐本力.学校体育仍是重中之重[J].上海教育.2007.01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m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