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班管理措施

2023-03-26 11:09:3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幼儿园小班管理措施》,欢迎阅读!
小班,幼儿园,措施,管理
阳光幼儿园小班管理措施

一、榜样示范法

在运用这一方法时;改变以往单一说教的方法,改变以往的单一说教,以及“不准这样”,“不准那样”的戒律;采用有趣的教育方法,幼儿在看看做做中主动、自觉学习;

初入园的幼儿,小椅子绝大数都是东倒西歪的放着,老师可以用孩子喜欢玩过家家的游戏引导幼儿,出示一张桌子、3-4张小椅子,其中一张椅子是倒着的,并发出“呜呜呜……”的哭声,问:“小椅子怎么哭了我们该怎么帮助她喃那以后我们怎么做才能让我们的小椅子不会伤心、难过喃”在边玩边想边看的游戏,幼儿会、感受、懂得小椅子该怎么放;”最后老师可以这样总结:小椅子和桌子是一对好朋友,如果让他们分开,她们会伤心死的,我想我们小朋友一定不希望看到小椅子哭;以后的一些日常活动中,比如在排队最操、放学时,老师只要这样说就可以了:“小椅子和桌子靠一起做好朋友;”孩子们就会在很快的速度内把小椅子放的整整齐齐,能有着事到功倍的3.安静吃饭会有利于孩子的身体健康,边说边吃就不能细嚼慢咽,还会形成狼吞虎咽这样不良的饮食习惯;

老师要求孩子吃饭不说话,自己首先吃饭是就不说话,我们可以用我们的行动来告诉孩子:老师吃饭时是这样的,一点声音也没有,安安静静,每天在这样潜移默化的氛围中,我相信孩子一定会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我们还可以这样告诉孩子:“饭时说话,饭菜里的营养会从嘴巴里,偷偷的跑出来,小朋友没有了营养就长不高,个子不高,张大了就不能当解放军了;” 我知道这样的说法并不科学,实际上说是错误的,但如果你和孩子科学、系统说:吃饭说话,不利身体健康,会妨碍身体的发展,孩子能懂吗在他们这一年龄段,我认为这样的说法是很巧妙的—因为这样说并不会影响孩子们将来对吃饭说话有那些对身体发展不好的因素这一科学道理的掌握,而又满足孩子这个年龄段可接受程度的求知欲;

当知识的可接受性不存在的时候,这个知识的科学性与系统性也就不存在—教育而言,这就是教师和科学家的区别,不一样地方



二、事先预防法 孩子的天性活泼好动,特别是小班的幼儿,无意注意占明显的优势,凡是鲜明、生动、活形象的事物都容易引起幼儿的注意,针对这一特点,对于日常生活中碰到的一些事,我们老师就得事先做孩子提醒,先去预防,不要等到事情发生了再去训斥孩子,再去狠抓,到那时有点亡羊补牢,为时晚以; 在上下楼梯的途中,说不准什么时候飞来只蜜蜂、地上掉个什么纸片、突然楼道中来一个不经常看到的人之类的,这些都可能引起孩子的注意,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过去,我认为事先的提醒是非常重要的,否则那会有“磨刀不误砍柴功”这句俗语;

三、立即纠错法

“立纠法”是我自己想出来的一个词,通俗的说就是说错做错就改的意思,子犯了错误老师都想让孩子能勇于承认错误,这没有错,但我们老师有时不小心做错事或是读错一字的字音时,也能够大胆的在孩子们面前承认并改正错误吗 也许有人说,我不会出现这样的失误;你能够这样大胆的说:没有;我不敢,我不敢确保日常生活中,不会出现这样或是那样的失误,有些人可能因为面子不好意思说出来,花有凋谢时、月有不圆时、天有不晴时、人也有失误,我觉得没什么不好意思的,不会因为你几次的失误但失误多了那就得反省了孩子们、同事们就会改变对你的态度和看法,对于勇于承


认错误的人,是勇敢的,会让人为你的勇敢而对你某种敬佩,如果老师能够勇敢的跨出这一步,相信你带的孩子至少是个知错能改的孩子



四、交替法 根据幼儿生理和心理的特点,幼儿神经系统正处于发育过程中,大脑皮层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兴奋和抑制不平横,容易病劳,注意力不持久;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保护幼儿的神经系统,让兴奋过程中与抑制过程合理交替,相互协调,支配幼儿正常的有规律的运动; 1.如在一节活动课后,得让孩子放松一下,担心孩子在走廊里乱跑,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来调节:老师伸出一只手,让孩子们随着手的升降,发出高低不同的笑声让他们大笑,把心中的一些压抑、疲劳等都随着笑声而散发出去;把他们抑制的太久,逮着机会,他们会哼鼻瞪眼不认人,也不利于孩子们的心理健康 1.用规则引导幼儿的行为; 规则的内容要明确且易行中大班可以让幼儿参与制定,要提供幼儿实践的机会,使幼儿在活动中掌握规则;如果有些规则在执行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应在活动中与幼儿讨论,修正,以使规则真正具有科学,并成为幼儿行为指南;教师要保持规则的一贯性;就是同一规则不能前后有变化,如果在特定的情况下必须作某些变化,那也得向孩子说明变化的原因如:1阅读区——可以在阅读区角入口处的地面上贴上双脚印,并告诉幼儿:进入阅读区须脱鞋;2将孩子放整体;3人满了不能再,用一些造型,动作情节鲜明的图画作品,引导幼儿遵守规则,这可以免去教师许多语言的提醒,也可使幼儿处处受暗示,并且把环境中的暗示转化为具体行为;

六、情感沟通法 通过激发和利用师生之间或幼儿间以及幼儿对环境的情感,以引发或影响幼儿行为的方法; 教师在日常生活和教育活动中,要观察幼儿的情感表现,情感沟通法特别强调教师与幼儿情感方面的沟通,充分理解幼儿,掌握幼儿的心理发展规律是沟通的基础; 只要了解这一点,那么生活中发生的一些我们认为不应该发生的事,那就可以理解了,我们也就能心平气和的接受;比如:孩子早起去叫尚未睡醒的父母,成人角度:一大早就把我们叫醒,真是太不懂事了,真该好好教育;儿童角度:该起床了,爸爸妈妈为何还不起来喃 知道了孩子真正的想法,我们肯定就不会有“真不懂事,真该好好教育”这种想法了;

七、赏罚并重法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缺钙的教育,有赏必然有罚,但要看怎么,特别班主任需要掌握好这一点,没有权威的班主任是软弱无能的班主任;理论上提倡以情感教育,对孩子们加以引导,但我认为必要的惩罚也是重要得的然而,如果没有孩子对老师的情感教育认同和理智信服作为前提,一切的规定规矩和惩罚最终只能带来冲突和对立;而所谓的权威获得,从来不能经由清规戒律,凶神恶煞,只能来自日常生活和生活中一点一滴培养起来的孩子对老师的爱戴之情,敬畏之心;我记得我上师范师我们的琴法老师,坐在我们前面,不需要任何言语,他的眼神就够让我们敬畏的了,所以在他的课上,我们都是服服贴贴,认认真真,非常自觉可以说是又喜欢又怕一个老师能做到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声音稍微提高一,孩子就能“读”懂你的眼神,看懂你的手,听明白你的意思,那你肯定是一位用心为孩子着想的老师,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好老;

八、配合法

一个班的科任老师得步调有一致,切不可我“紧”你“松”;

相信做过班主任的老师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在本班任教的老师常常会向自己反映:某某今天上课不听讲,还影响了周围的人,你一定要好好处罚一下;某某的什么忘记在家也不带,太不像话了,你得狠狠修理;某某……

班主任从科任老师那里得到的信息也未必全面准确,俗话说“耳听为虚,见为实”,其实有时就算亲眼所见的情景也未必就是事情本身,不是有这么一个故事吗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ltW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