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盲人摸象》课后反思》,欢迎阅读!

《盲人摸象》课后反思
导入环节,用了三种方法引导学生学习三个生字:盲、摸、象。"盲"以词语"盲人"出现,从理解"盲人"这个词的意思顺理成章引出对"盲"的理解。又从盲人看不见东西要用手摸,引出了生字"摸"。通过师出卡片"摸摸头"、"摸衣服"、"摸耳朵",学生做动作,来记忆"摸"字。这时候学生自然会产生疑问:盲人用手摸什么了?之后,大屏幕出示了:大象图→"象"的象形字→金文"象"→小篆"象"→象。学生通过对比观察从实物图到"象"字的演变过程,既了解了"象"这个象形字的由来,又知道汉字演变的过程,并从中感悟到我国的汉字所体现出来的历史和文化的魅力。这样的设计显然会给学生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从课题开始引入生字的教学并注入了汉字的文化内涵,而且进行得非常自然,水到渠成。
存在的不足之处:
1、低年级识字教学要求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而本堂课虽重视了随文识字,却将字、词、句与文章割裂开,忽视了文章的整体性。
2、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文。教师将大部分时间用在了识字上,可谓面面俱到。其实有些字词学生早就接触过,就没有必要用过多时间去识记,如:牙齿的"牙"。如果把这部分时间节省下来,可以让学生充分地读文。学生对读文熟悉了,再经过教师稍加点拨,就能出来"你争我吵"的气氛。
3、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够。如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文本时,没有给学生体会、感悟的机会,而是直接将文章的寓意告诉学生。如果教师让学生去扮演牵象人,来劝劝几位盲人,学生的发言会更精彩,体会也更深。
一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难免会顾此失彼,关键在于听课后我们能收获到什么,或者提醒我们讲课时应该注意什么。今天的两节课都使我受益匪浅,期待着明天更精彩的课堂《盲人摸象》是一则寓言,说的是四个盲人以各自摸到的大象的身子、牙齿、腿和尾巴为依据,说大象的形状像墙、像棍子、像柱子和绳子等,他们都自以为是,争个不休。这则寓言使人们在忍俊不禁之时,得到启示:识物、知人,应当力戒“以偏概全”。含义深刻,学生不容易理解,我先让学生自己说说象是什么样的,然后引入课题,盲人摸到的大象是什么样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层层深入,最后点题: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学生自
1 / 2
由发言,老师在加以点拨,让学生从中明白蕴涵的道理。总之,这一课老师教得比较轻松,学生学得比较明白。顺利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2 / 2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lVT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