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的价值作用

2023-05-22 13:36: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的价值作用》,欢迎阅读!
传统文化,作用,优秀,价值,教学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中的价值作用

作者:蒋玉磊

来源:《双语学习2014年第12

【摘要】 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思想教育中的地位出发,总结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及其与教育教学德育课基本内容的融合,并就如何在该课程中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提出了几点建议,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 传统文化;德育教育教学教育价值

学者吴宓提出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在于涵养心性,培植道德,通晓人生,谙悉世事,表现国民性,增长爱国心,确定政策,转移风俗,造成大同世界,促进真正文明。德育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在“”德育课的教育教学在学生素质培养中以传统文化切入点,有利于启发学生对树立何种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作更深入的思考,从而提高课的教育教学效果。

1 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思想中的地位堪忧

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一项关于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列为法定假日,你怎么看?调查中发现:60%的人持非常支持和比较支持的态度,但是这60%的学生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并不是因为它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重视这些节日。10%的学生持不赞成或反对的意见。而西洋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等却在学生中走俏。在传统文化的知识储备方面,有调查发现学生对传统文化有较多了解的仅占8.6%,阅读过《诗经》的占18.4%,能完整背出古诗词或正确回答出作者的占39%,阅读过古典四大名著的占16%,阅读过《中国通史》的占12%。总体来看,当代学生对传统文化具体内涵的理解程度不高、传统美德观念较淡薄、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认识不足。

至于传统文化在学生思想中缺失的原因,我有一些见解:一是百年屈辱史和建国后的左倾错误造成的文化心理伤痛;二是市场经济、西方文化网络传媒的负面影响;三是学生的就业、学习、生活压力增大,相当一部分学生只关心跟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无暇顾及、学习和接受传统文化;四是教育教学自身发展过程中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忽视。

一个强大的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国家,必然要有与之相配的伟大的民族文化。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重要任务,充分肯定了优秀传统文化在建设社会义先进文化中的现代价值。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第一次鲜明地把文化传承创新作为学校的重要职能,明确提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作为祖国的花朵、祖国未来的接班人的学生如果没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和底蕴,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如何传承?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从何而来?所以,教育学中理应重视对学生传统文化素质的培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确切的提法,众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概括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有人将其概括为利民济世精神、刚健有为精神和公忠精神;有人说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天人合一、以人为本,修养德性、与人协调,集体本位、天下为公。还有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思想是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合一。也有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应与时代特征紧密结合,应具有传统特色的中华民族精神。一是理性精神,二是求实精神,三是发展的观点、自强不息和好学不倦的精神,四是注重道德、宗法的精神。这些精神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积累,被中华儿女一代代继承和弘扬,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在当代学生教育中,尤其是德育课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应该将这些精神继续发扬光大。

3 德育课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融合

德育课的主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人生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法律意识与法律精神教育,这些内容可以很好地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在德育课中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使文化充分发挥影响人、塑造人的巨大作用,可以有效提高德育课的实效性。

3.1 爱国主义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作为一个历史范畴,爱国主义思想在中华民族的不同时代和历史时期,其内涵虽有所不同,但最根本的一条——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始终没有变。《礼记?礼运篇》中的所描述的天下为公大同社会的理想,正表现出儒家思想家们关心国家民族的志向;宋代范仲淹几经沉浮、数遭贬谪,仍然秉承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爱国情怀。直至近代,面对亘古未见的民族奇耻大辱,一代代仁人志士在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鼓舞下为民族独立与富强进行着坚持不懈的奋斗。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中丰富的爱国主义资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弘扬民族精神,促进国家的繁荣昌盛。

3.2 和谐是传统文化的根本特征,是传统文化的核心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命题与核心精神。中国古代的主要思想学派,对和谐思想都有深刻的阐发。道家倡导合乎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儒家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提倡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法家主张对个人、社会、国家三者关系正确定位,实现国家主导下的社会和谐;墨家以兼爱非攻作为其基本思想。和谐精神是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为构建和谐文化所要培育的精神,一种以和谐的社会观为核心的道德观念。研究、吸收、和弘扬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可以使学生自觉与自己、与他人、与社会和谐相处,提高其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3.3 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和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

《老子?二十五章》云: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段话高度肯定了人的存在价值,认为人在宇宙中并非渺小和无足轻重,而是依循自然之道,合于天地一体。《尚书?皋陶谟》中就有知人则哲说法,表明人们已经重视对人自身的了解。这种珍视人的生命的价值的人文精神一直存在于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之中。在德育课中注意将古代人文精神与当代以人为本思想相结合,让学生深刻体会人的价值和尊严,可以激发学生对人生真谛和人生价值的思考。

总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它事关一个人的素养高低之别,说大点事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素养。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应注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学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lDL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