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在家长身上的中国教育烙印

2022-10-04 05:07:4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打在家长身上的中国教育烙印》,欢迎阅读!
烙印,中国,身上,家长,教育
打在家长身上的中国教育烙印

打在家长身上的中国教育烙印

在《你就是最好的家长》中,谈到教育孩子时我有过两种不一样的选择,先是选择追求完美,结果搞得自己身心俱损,疲惫不堪。后是选择走上学习欣赏缺憾美之路,在这条道路上感到,人是快乐的,心情是轻松的,无论什么样的结果好像都变得美好而鲜朗起来。 与别的家长朋友们交流这一内容时,发现了一个奇怪而有趣的现象:我所接触到的很多中国家长都有过与我相似的经历,其中还有一些家长虽然好像接受了成长路上的缺憾,在他们的心里想的还是缺憾就是缺憾,哪里来得美呀,不过是自我安慰的小把戏,谁让咱孩子不争气,没办法,家长也只能自己哄骗自己,聊以自慰罢了。我知道这部分家长是被动走上接受缺憾之路的。把同样的内容与外国家长们(主要是美国、加拿大、英国的家长)分享时,他们感到很不理解,因为从最初的选择方向上,他们就与中国家长明显不同。这一现象让我感到好奇,也就不断思考寻找答案,终于发现了其中的一点奥妙。

我以为之所以出现这么明显的差异,除了历史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巨大不同外,再就是中国教育国外教育上的差别。中国的教育以传递知识为主,不注重传递思想方法与学习方式。这种教育模式有高效率的特点,惯用的教育手法是用知识点来测查老师的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质量。(励志一生 )让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越多、出错率越低的老师就是好老师,优秀老师。对学生也同理。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讲错题,老师讲错题的时候,则是出错学生被嘲弄的时候,许多老师会认为一些学生出的错是那样的幼稚可笑,并把这样的错误拿来供大家调节气氛,还认为这是老师应具有的幽默感,是特色、是个性、是诙谐。可我却认为这是一种对学生的刻薄,对出错学生的不尊重。

现在我还记得自己上初中时的一道地理题,问:渤海的特产是什么?有同学答:黄花鱼;还有同学答:带鱼。而正确答案是:大对虾。老师在讲题时,把我们大家好一顿贬损,嘲笑那些出错的同学,只记得吃,别的什么都不记得。因为当时是物资特别匮乏的时期,我们没人吃过老师所说的渤海出产的大对虾,也可以说同学们真是见都没见过。大多数的家庭,每逢过年时,才能凭本儿去买上一点儿带鱼。运气超好时,可以买到一点儿黄花鱼。大家真是根据自己知道的内容认真地答了卷子。结果招来老师的一番嘲笑与戏弄。这道题我答对了,当老师这么讲别的同学时我并不高兴。不是因为我的道德水平高,而是因为我是一个学习绩很不好的学生,被同学与老师嘲笑是常有的事儿。既便这次我答对了,老师挖苦的是别的同学,可我依然有兔死狐悲之感。为了让我能安心,为了让自己在这个问题上绝对不出错,我可是好好地把;大对虾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lAo.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