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五首》诗文简析

2022-08-23 12:42:2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诗词曲五首》诗文简析》,欢迎阅读!
简析,诗文,词曲
《诗词曲五首》诗文简析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这是古代酬赠诗中的一篇优秀之作,感情真挚深切,沉郁中见豪爽,时刻由过去到现在和以后,情调由低沉到高昂,波澜起伏,进展极其自然,充分显示出结构的巧妙。恰当用典,含义十分丰富,耐人寻味。诗中借用景物描写,制造出鲜亮的艺术形象,表达人一辈子哲理,做到景、情、理三结合,有专门强的艺术感染力。

作者在诗中不仅表达了长年被贬偏远之地、政治失意的愤懑,而且表示了对生活、对以后的积极、乐观精神。专门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以“沉舟”“病树”作为反衬,描画出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富于生气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这两句诗因有相当高的思想、艺术境域和深刻的哲理,而成为历来传诵的名句。现在人们给予它新的意义,常用它来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赤壁》

这是一首即物兴感的咏史诗。一支深埋在泥沙里的断戟,尽管历时久远,但并未完全锈蚀。我把它拣起来磨洗洁净,还能认出是三国赤壁之战的遗物。假如不是东风关心周瑜获得火烧曹军的胜利,可能吴国的国色大乔、小乔就要被幽禁在曹操的铜雀台上了。

《过零丁洋》

这是一首永垂千古的述志诗。诗的开头,回忆身世。意在暗示自己是久经磨炼,不管什么艰巨困苦都无所恐惧。接着追述斗争生涯:在荒凉冷落的战争环境里,我度过了四年。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兴亡联系在一起了。三四句承上从国家和个人两个方面,连续抒写事态的进展和深沉的忧愤。这一联对仗工整,比喻贴切,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遭遇。国家民族的灾难,个人坎坷的经历,万般痛楚煎熬着诗人的情怀,使其言辞倍增凄楚。五六句喟叹更深,以遭遇中的典型事件,再度展现诗人因国家覆灭和己遭危难而颤栗的痛楚心灵。结尾两句以磅礴的气概收敛全篇,写出了宁死不屈的壮烈誓词,意思是,自古以来,人一辈子那有不死的呢?


只要能留得这颗爱国忠心照耀在史册上就行了。这句千古传诵的名言,是诗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一辈子的赞歌。全诗格调沉郁悲壮,浩然正气贯长虹,确是一首动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

《水调歌头》

这首词是苏轼在密州太守任期中写的。当时王安石当政,作者在政治上遭到压抑,因此词中颇有消极伤感的情绪。但他如何说有着旷达的胸襟,对人一辈子哲理的探讨中达到了自我解脱。

上阕写“欢饮赏月”时生发的奇想。为了解除自身的孤寂,作者在中秋把酒赏月时一边举着酒杯,一边询问青天,想象着“天上宫阕”这一夜的情形,并忽发“升天”奇想。但他想到月宫的高寒,想到在凄清的月宫中起舞也只能玩赏自己的孤影,又感到天上又如何能比得上人世间生活的温馨美好呢!“何似在人间”,一句饱含着对人间生活的挚爱之情。

下阕写“无眠”时的思亲之情,并生发对人一辈子哲理的探求。当月儿转到朱阁的这一面,低低的照着绮户时,作者差不多在“无眠”中几乎度过了一整夜,月圆而亲人不能团圆在一起,他望月而生的离愁别绪显得更浓了。然而他能宽慰自己:不能怨恨月亮总是在我远离亲人、想念亲人的时候露出圆脸,因为人有悲欢离合,月亮也有阴晴圆缺,这种情况自古以来确实是难以圆满的,依旧面对现实,通过婵娟月色来传达一种平安的祝福,同时一同忘却忧愁,共享这良辰美景吧!“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充分表露出作者在释怀后显露的豪爽旷达之情。

《山坡羊》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生动的比喻,突出了山河的雄壮壮美,为全曲奠定了悲壮沉郁、气概雄浑豪爽的感情基调。一条饱历史兴衰的路,它唤起了作者的怀古之情。这不仅点明了题意,也饱含着感情色彩。

“望西都,意犹豫”。二句意味更深长。作者西望长安,这汉唐帝国的都城,对其历史上的繁华兴盛以及眼下的物是人非有着无限的感叹。那个地点模模糊糊透露出民族意识,即对汉民族强大时期的追怀,思想感情极为复杂.


“难过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由长安路而联想到秦汉兴亡,这是专门自然的事。作者突出用了“难过”二字,为这种不由自主的联想平添无限苍凉凄楚。明明是潼关怀古,却把视野扩展到了潼关通往西都的路上,联想到关中避难的饥民,他们成群结队,艰巨地走在路上。作者并没有正面写到难民群,而是抽笔去写此地往昔的兴衰,不言更胜有言。秦皇汉武的宫殿楼阁、舞榭歌台都荡然无存了,所剩的只有眼下的一片萧条。那个地点强调的仍旧是历史与现实的对比。

“兴,目姓苦;亡,百姓苦!”作者从对历史的认识和摸索中,概括提炼出既朴素而又鲜亮深刻的思想:兴也好,亡也罢,受苦遭难的终究是黎民百姓。这是作者关怀人民疾苦情愫的升华,问题淳朴,却十分尖锐;看似简单,却表现了作者极大的勇气和胆识,它表达了作者对人民无限深切的同情,对统治者无比强烈的愤慨。这是对全曲旨意一个十分警策、十分精辟总结和概括。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kW7.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