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管理体制机制方面

2022-10-22 04:08:1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资金管理体制机制方面》,欢迎阅读!
管理体制,机制,方面,资金
资金管理

资金管理社会主义国家对国营企业资金来源和资金使用进行计划控制、监督、考核等项工作的总称。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资金管理包括固定资金管理、流动资金管理和专项资金管理

简述

在风险市场,通过限制单次投入资金的比例;来控制风险。 常见的资金管理策略:金字塔型资金管理。等比例型资金管理 “现金为王”一直以来都被视为企业资金管理的中心理念。企业现金流量管理水平往往是决定企业存亡的关键所在。在面对日益激烈市场竞争,企业面临的生存环境复杂多变,通过提升企业现金流的管理水平,才可以合理的控制营运风险,提升企业整体资金的利用效率,从而不断加快企业自身的发展。

主要内容:

投资决策与计划建立资金使用和分管的责任制,检查和监督资金的使用情况,考核资金的利用效果。管理的主要目的是:组织资金供应,保证生产经营活动不间断地进行;不断提高资金利用效率,节约资金;提出合理使用资金的建议和措施,促进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发展历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对国营企业资金管理的方针、原则、方式和方法进行了不断的改进。建国初期,国民经济处在恢复阶段,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国家对企业的资金实行供给制,即企业生产


营所需的设备和材料以及工资和费用的开支,全部由国家拨给;企业生产的产品,则全部交给国家。资金管理主要是编制收支预算,企业不算成本,不计盈亏,仅核算物资、设备收发结存和费用开支的数额。为了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1952年在全国进行了“清理资产,核定资金”工作对企业的全部财产物资进行全面的清查盘点,作价入帐。在此基础上,国家按照企业生产任务确定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的需要量,核定计划定额并拨给自有资金,要求企业独立经营,核算盈亏,开始实行经济核算制。从这一次清产核资直至1978年,企业的资金管理工作虽有许多发展和变化,但就国营企业的资金供应来看,基本上仍实行供给制。例如,固定资金的来源(基本建设投资)全部由国家财政拨款,企业无偿占用;补充固定资产损耗的折旧基金,在1967年以前全部上交国家,此后有小部分留归企业作为更新改造基金。工业企业的流动资金根据核定的计划定额,全部由国家财政拨款,企业无偿占用;1958年改为财政拨款70%,其余30%由银行贷款,实行有偿占用;1959年对定额流动资金改为全部由银行贷款供应;1961年又恢复为全部由财政拨款供应。

1979年以来,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改革,企业的资金管理方针有了重大改变,开始实行资金有偿使用的办法。主要是:基本建设投资由国家财政拨款改为建设银行贷款;固定资产的基本折旧基金只上交国家财政30%,其余留归企业作为更新改造基金,并准许一部分企业留用全部固定资产折旧基金;定额流动资金的来源由国家财政拨款改由银行贷款;专项资金的来源主要由企业税后留利解决。在国营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kJNx.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