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原理》,欢迎阅读!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原理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是社会学中最基础的原理。主观能动性强调社会运动取决于个人主观行为,而客观规律性指社会运动受客观原则的限制,这一原则和一定条件相关,会影响社会运动的结果。
社会学中的主观能动性指的是个体的意志力和主动性所导致的社会运动变化。这种思想学说在17世纪由哲学家约翰·洛克提出,他指出,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他们作出自己的选择,以实现自己的目标。他认为,每一个个体都有可能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社会进步。可以这样说,主观能动性把社会运动归结到个人行为上,重视个体对社会发展的积极参与。
客观规律性侧重于客观原则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各种客观原则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有时带有支配性,它们可以把社会发展导向特定的方向或产生特定的结果,这些结果可能与个人本意不相一致,也可能与预期结果完全不同。这样看来,客观规律性有时能够抑制社会发展的主观性,使之受到客观原则的约束和限制。
两种原理都与社会发展过程的一般规律有关。通常,它们不是正面矛盾的,而是互相协调的,把社会发展归结到个人意志力和客观规律的总和上。实际上,客观规律的存在可以指导社会运动的方向,并且可以引导个人行为面向它们。凯勒兹等学者指出,个人行为与客观规律、历史进程和政治与经济场所三者一起建立起来,经历了一系列精耕犁耙的流动变化,在这期间,人们可以用某种方式改善其主观能动性。所以可以说,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并不是彼此抵消的力量,而是相辅相成的,实现一般规律的社会发展。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kC0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