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传统养生学主要的养生方法》,欢迎阅读!

中国传统养生学主要的养生方法
传统养生学内容全面,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中华民族传统尚古顺俗,从而保留了大量的有价值的古代养生理论与方法,求实致用的民族文化特点又保证了所传承的养生文化的实效性。所以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包含了诸多方面的、丰富多彩的传统养生理论与实践方法,涵盖了生活的各个方面。以静(行气)为主的,如静坐、养气功等;以动(导引)为主的,如五禽戏、八段锦等各种导引术;以呼吸为主的,如彭祖闭气术;以特殊食物为主的,如药饵养生术;以男女阴阳修炼为主的,主要包括历代房中术;注重生活常识的,如研究居住环境的风水术中符合科学知识的内容;其他还有四时起居、四时调摄法,等等。 一、行气术
行气,又称吐纳、调息,是一种以呼吸促进内在气血运动为主的养生方式,是一种自我控制的内循环运动。早在先秦典籍中就已有行气活动的记载及具体要求的描述。战国初年的“行气玉佩铭”也记述了具体的行气路线,表明当时行气术已较为成熟。 行气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 第一类是练习者以“意守”为主要特征,通过意念固守身体的某一部位,达到以神养气、以气养形的目的。这种行气方法重视呼吸与内在行气感受的配合,对练习者的综合要求不是很高,而锻炼效果又比较明显。
第二类是源于“行气玉佩铭”所述之法,也就是后世所称的“周天行气法”,即气沉丹田,进而循人体前后的任、督两条主要经脉循行,在高级阶段后可以促使内气沿人体全身的各大经脉循行,在这种行气过程中增强生命力。这种行气方法以《周易》阴阳运动原理为框架,以“黄老”精气学说为内核,借用炼丹术语,构筑了行气炼养术的理论模式,最终形成著名的内丹养生术。
行气术的练习方法主要讲究松、静、自然、意气相随等。 松——在练习中要求达到整体生命的放松状态,即在身心高度放松状态中,达到自我生命的调整。松是全面的,不但要做到肢体的放松,而且还要做到精神的放松。
静——要达到身心完全放松,就必须做到身心的安静。因为处于“动”的状态,就必然导致身心的用力和紧张。静,不仅是肢体的相对安静,而且更重要的是精神的宁静。
自然——是针对练功的各个方面而说的。因为只有身心自然,练功才能舒适得力,此要求极为重要。所谓练功“贵乎自然”,就是这个道理。
意气相随——意,即练功者的意念活动;气,包括呼吸之气和练功家所说的“内气”,即所谓的“丹田气”。练功时意念活动的锻炼,可对人体的生理功能产生良好的影响。因此,意气相随,就是练功者用意念活动去影响呼吸和“内气”的运动,使体内的气息运动和意念活动协调一致。 二、导引术
导引是以肢体运动为主配合呼吸吐纳的传统的健身方法。它的基本要素包括肢体运动、呼吸运动及自我按摩。肢体运动是导引术中最基本的、不可或缺的结构要素,同时它也强调呼吸吐纳技术以及心理调节技术。
我国古代导引术流传至今,具有代表性的主要包括:由华佗创编的、以模仿动物行动特征进行锻炼的五禽戏;创编于宋代的八段锦、易筋经;以及日常起居导引术、彭祖闭气导引术,等等。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发现的导引图帛画,是目前所见最早的导引图谱,比瑞典人发明的医疗体操要早一千多年。
导引术既是一种养生术,又是一种体育医疗方法。它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治病与健身相结合,即导引法对治疗疾病有针对性的作用;二是肢体运动与呼吸吐纳相结合,这种结合呼吸的运动方法也正体现出了中国传统健身术的主要特点;三是动物象形仿生动作与肢体的自然运动相结合。
三、房中养生术
房中养生术是中国古代独特的性保健、性医学和涉及生育等方面的养生方法。这些方法同古代导引、行气、胎息、内丹、存想、内视、药饵、食补等养生术结合,形成了中国古典的两性修炼养生术。
房中养生术的核心是固精益气、养气补精、还精补脑。它主要通过各种具体的、独特的要求,采用特定的方法调节性生活,以保证身心、生育健康,从而在两性活动中使人体机能得到完善和提高,使人类繁衍这一基本需要得到质量与数量的保证。房中养生术主要包括以下这些内容:一是涉及两性性活动的交接术,如性活动的七损八益、五征十动;二是加强性活力的还阳术,如保精固精、节欲养生法;三是性生理疾病的医疗术,如房中禁忌等。此外,还有涉及优生优育的求子术等等。可以说,中国古代的房中养生术是人类古典性科学皇冠上的一颗明珠。 四、服食养生术
服食养生堪称所有养生术中最古老的一种。它主要是根据各种食物不同的属性、气味,按五行阴阳关系相配合以滋养人体五脏。 服食养生术的范围及原则包括:第一是各种不同饮食的凉热与养生的关系;第二是气候季节变化与五味的关系;第三是饮食配料的五行调和关系和运用阴阳五行平衡的原理使饮食的甘苦、温寒相调和,以达到人体阴阳平衡的养生效果。 服食养生术的基本原则是“谨和五味”与“食饮有节”。所谓“谨和五味”,就是要根据各种食物不同的属性、气味,按五行阴阳关系相配合以滋养人体五脏;所谓“食饮有节”,就是要节制饮食,“食饮自倍,脾胃乃伤”,这些都是古人从养生学的角度总结出的经验之谈。 五、四时颐养术 古代养生家根据“天人相应”的观点,认为人必须应四时的变迁以调摄精神。对此,《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了“和于阴阳,调于四时”的原则,后来的四时颐养术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如在春季,饮食宜以凉性为主,以阴和阳;宜酸少甜多,以养脾气;宜食麦面韭菜,以助肾气不衰。此外,还应注意对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治,尤其是体质较差,患有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的老人和呼吸道反复感染的儿童,更要注意冷暖调摄,防止因着凉感冒而发病。 夏季是“春夏养阳”“冬病夏治”,秋季是“秋三月,收敛神气”,冬季则是“冬三月,此谓闭藏”。简而言之,四时颐养当适应四时阴阳消长的变化及四时气候的特点,即要遵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从而做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进而“生气不竭,永保康宁”。
古人在四气调神——“生长收藏”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十二月养生法,根据一年四季十二个月天地阴阳之气的具体变化,积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自觉调适自己的活动,使之与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协调一致。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k1W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