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职称体系的探讨-3页word资料》,欢迎阅读!

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职称体系剖析
1 问题提出
自1959年国家颁发了《国务院关于高等学校教师职务名称及其确定与提升办法暂行规定》后,高校教师职称问题一直备受关注,期间虽然经历了“文化大革命”风风雨雨,1978年根据邓小平同志有关指示精神得以恢复至今,为高校教师队伍全面建设与发展创造了条件。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职称问题,长期以来是困扰体育教师队伍一个最突出问题。这个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讲制约与束缚了体育师资队伍全面发展,削弱了体育师资队伍战斗力,造成了体育师资队伍一定程度流失,使得许多体育教师长期在自己工作领域里迷失了方向。造成这一问题因素固然有很多,一般人都认为与科研、学历、外语等因素有关,而没有对现行职称体系本身合理性进行研究。对现行职称体系本身合理性进行研究,不仅对将来体育师资队伍职称结构合理分布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正在或即将进行人事制度改革提供科学依据有重大现实意义。 2 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职称体系与职称结构现状 2.1 职称体系现状
我国目前实行职称体系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构架体系,二是评价体系,见下表1。 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职称构架体系与其它专任教师一样,都是采用等级制,这种构架体系在评职称时对高校体育教师要求与各专业教师是相同,注重了高校对教师职称要求同一性,却无法体现体育教师专业性与特殊性。评价体系主要按照思想政治条件、学历、资历条件、外语条件、继续教育条件、专业技术工作经历条件、业绩成果条件、论文、著作条件等方面指标,逐级申报,经专家组进行审核、评定后,最后由上级有关人事部门进行认定。缩短年限与跨级申报属于破格,一般情况下成功比例都很低,特别是申报正高时,即使是正常申报,各种评定指标都达到,也不一定能通过。 2.2 职称结构现状
有研究表明,高校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比例以1∶2∶4∶3为宜,而据周强,王欢等人对全国45所高校体育部842名体育教师进行调查发现,我国高校体育教师队伍这一比例为0.186∶1.86∶4.294∶3.66,与专任教师相比,高职称教师具有较大差距,这一差距是不正常。造成这一现象原因固然有许多,但现行职称体系本身存在问题是主要原因。因为职称体系是引导教师队伍良性发展方向,是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高质量师资队伍关键,导向不对可谓是“一招不慎,满盘皆输”。
3 对现行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职称体系存在问题讨论 3.1 高校体育工作发展与教师职称结构完善不同步
高校体育工作主要包括教学、科研、群体竞赛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应该说是互有联系,缺一不可。作为体育教师缺少任何一方面可以说是不完整,甚至是不称职。现有职称评价体系中,除对教学、科研有明确规定外,群体竞赛并没有作硬性规定,只作为参考条件之一,群体竞赛工作重要性得不到充分体现,成了可有可无一部分。随着竞技体育向教育回归趋势逐步发展,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群体竞赛工作在高校体育工作中重要地位日益彰显,加之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条件已经逐渐成熟,各级各类大学生联赛也已经开展得风风火火,体育竞赛可以说是风靡了整个大学校园且长久不衰。开展竞赛活动就必须要有高水平教练员进行训练、指导工作,在校园内这一重任义不容辞落在体育教师身上。众所周知带一支运动队训练需要耗费教练员大量精力与时间,而且高校各运动队训练工作都是在课余进行。在教练员牺牲了大量休息时间同队伍一起摸爬滚打在训练场、赛场上,为荣誉而奋勇拚搏同时,他们无法把精力用在写论文、搞科研上,以至许多在省级以上重大比赛中屡次取得优异成绩优秀教练员在晋升职称问题上遇到很大困难。否认了运动竞赛成绩这一实践性研究成果价值,歪曲了科?W研究含义,狭隘地把科学研究与写论文等同起来,愈发突出了职称评审中唯论文、科研论,从而进一步强化了体育教师为评职称而
第 1 页
写论文搞科研思想,严重打消了教师在群体竞赛工作中积极性。由此引发了高校体育工作全面发展与教师提升自身职称矛盾,导致两者发展不同步,使得高校中大量优秀教练员在工作中迷失了方向,对未来工作与自己前途感到迷茫,为高校体育教师流失埋下了伏笔。 3.2 科研工作与职称不相符
正常情况下,科研工作与职称结构应该是成正比例。即高职称教师应该是该学科带头人,是该学科科研工作中流砥柱,他们承担科研工作应该比低职称教师,在质上应高,在量上应多。这样结果也正是这种职称结构体系所希望达到目标,但是事与愿违。据陶于、周兵等人对全国32所高校中经常从事体育科研138名体育教师调查结果显示,高校体育教师高学历、高职称地位,与实际科研水平不相符,具有较大差距。调查中246篇核心期刊,人均核心占有篇数教授为2.3篇、副教授为
2.23篇、讲师为1.71篇、助教为0.83篇。从数据上看教授、副教授、讲师三者核心期刊论文发表篇数有差距,但差距不大,特别是副教授与正教授几乎无差别,而实际上体育正教授比副教授难评许多,换个角度说对正教授科研能力要求比副教授要高很多。出现这种高职称低科研水平倒挂现象,这说明正教授在评上职称后,对科研投入精力不比从前,而副教授为了评正教授大力搞科研,两者科研成果一多一少根本原因在于职称,科学研究与职称两者关系是矛盾而不是统一。如果搞科学研究目仅仅是为了评职称,那可以说是违背了我国现行职称评审制度初衷。 3.3 学历、职称与教学实践不相称
当今高校引进师资都要求研究生以上学历,有专业甚至要求博士学历,这无形中提高了引进体育教师要求,从长远角度看,这无疑是一件好事,但它忽略了高校体育教学工作专业特殊性。近几年许多高校都反映体育教师难引进,或者引进了体育教师质量不高。随着高校扩招,作为培养高校体育师资各体育院校研究生、博士生招生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按常规来说高校体育师资来源应当十分充足,不应出现这种人才难求局面。因为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主要是术科教学,原来各体育院校本科生毕业生能够进入高校应该说专业技术大都比较拔尖、全面,他们不仅能够胜任体育教学,而且十分受学生欢迎,用人单位也感觉得心应手。一般情况下专业技术好本科生,文化学习相对差一些,再加上当时工作比较好找,大部分人都放弃了继续深造。由于我国目前考试选拔制度存在许多弊端,考进体院读硕士、博士人“文武双全”应该是凤毛麟角。这就不奇怪会出现有大批高学历体育师源,却又人才难求 局面。
3.4 体育教师职称期望值与社会现实冲突
教授是大学灵魂,是高水平学术大师,是培养高质量人才基础,是办好大学根本。应当说1990年国家颁布《教师法》以来,教师社会地位逐步提高,各种条件日益改善。随着时间推移,时代发展,人们对于教授认识不再只停留在知识渊博、教书育人上,而是能适应市场经济潮流,勇于创新,将科学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为社会创造财富上。这些认识无形中提高了教授在人们心目中地位,使他们得到了应有尊重。高校教师把教授作为一生教育事业奋斗终极目标与工作推动力,体育教师也同样如此。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职称既然如此难评,那是否说明该职称所具有社会地位,社会关注程度,社会生活保障等与之相适应。普通高校体育教师教授在高校中所处地位极为尴尬,受人们对体育认识局限性影响,“头脑简单、四肢发达”这顶帽子就向当年国人被称为“东亚病夫”一样扣在体育界与体育工作者身上,至今仍未彻底摘掉。体育课在普通高校中属于基础课一类,要求上与专业课无差别,但其地位及受重视程度等各方面与专业课无法相比。体育教授与其他教授一样在各自学科里是专家、权威、学术带头人,但受学科自身影响同样处于一种受冷落状态,得不到应有尊重与重视。这种不平等现象既挫伤了现有体育教授工作积极性,又打击了一大批中青年体育教师积极进取心,令他们对教授期望值下降。加之受市场经济影响,体育教师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收入无法抵挡他们对更高收入、更高生活质量追求,进而逐步动摇了他们潜心学问决心与争当教授恒心,导致目前比例失调。
第 2 页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jfw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