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当代视野》,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当代视野
作者:郭建宁
来源:《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18年第03期
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何梳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化历程,如何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如何进一步发 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本文拟对此进行探讨。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入传播看,1899年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在《万国公报》第121期的文章中最早提到了马克思的名字。梁启超在1902年10月16日《新民丛报》第18号上介绍了马克思的生平。朱执信在1905年11月出版的《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中介绍了《共产党宣言》。其后李大钊、陈独秀对唯物史观的介绍与研究,瞿秋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李达的《社会学大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阐述,都具有重大影响,占有重要地位。
从毛泽东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看,既有哲学理论层面,即《实践论》《矛盾论》的理论阐发;也有思想路线层面,即提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还有实际工作层面,即阐述军事辩证法、统一战线的辩证法、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的辩证法,等等。马克思主义不仅和中国哲学、中国文化结合,而且具体运用于实际工作的各个方面,渗透于军事、统战、党建等各个领域。这表明马克思主义已经与中国哲学、中国文化、中国实践结合并开始融为一体,马克思主义具有了中国特点、中国作风、中国气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了,它既是马克思主义的,也是中国的。
从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看,1937年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1938年10月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论述,1940年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阐发,1945年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等等,标志着延安时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过程产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这个结果。
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看,1956年4月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关于“十大关系”的阐发,强调“以苏为鉴”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1957年2月毛泽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关于两类矛盾的论述,强调正确认识和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运用与发展。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解放思想,标志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产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聚焦新问题,新思想引领新征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國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首先,习近平明确提出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大概念。今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重大课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集中体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指南。
其次,习近平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话语”“中国方案”联系起来。这就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又提了两个有关“中国”的概念。一个是“中国话语”,即构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一个是“中国方案”,即为人类社会更好的发展提供中国方案。不仅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有“中国话语”“中国方案”,这就更有整体性,集中体现了“中国逻辑”。 再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凸显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充满了人民情怀,贯穿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最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经济新常态、供给侧改革、稳中求进、高质量发展、党的自我革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国家治理现代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这些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既是习近平领导智慧、治理思想、执政风格的生动体现,也是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贡献。 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视野
立足中国实践,具有历史眼光,站在时代前沿,推进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也是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一是立足中国实践。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四十年我们走出了一条中国道路,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难题。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
二是具有历史眼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和经验。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有深入的了解。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要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传播开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增强做中国人的底气和骨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三是站在时代前沿。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立足时代前沿,顺应时代潮流,把握时代特征,紧扣时代脉搏,回答时代课题,应对时代挑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有一种开放的眼光,要有一个国际的视野。要重视国际交流,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同时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化,在国际论坛更多地发出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声音,促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传播,在国际的交流和对话中提升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形态即中国道路成就斐然,我们应当继续构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形态,提高政治站位,坚持问题导向,强化理论思维,拓展全新视野,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中国的原创性贡献,这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共同的责任和使命。
(郭建宁,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ioD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