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灵犀一点通

2023-04-30 17:49:3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心有灵犀一点通》,欢迎阅读!
心有灵犀一点通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心有灵犀一点通

作者:何庆

来源:《语文周刊·高中教研版》2011年第09

众所周知,苏轼、苏辙均为苏洵之子,同为手足。一门之中能出三位大家,纵观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不多见。一门父子三抔土,两世文章百代春应是对他们尤高的褒奖吧。知弟莫如兄,苏轼在《答张文潜书》一文中这样评价苏辙其人其文:子由之本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故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指出苏辙为人沉静安详,不愿为人所知,因而他的文风就于淡处见浓,汪洋澹泊而内含秀杰,犹如一朵空谷幽兰,静静绽放,悠悠地释放馨香;而苏轼的文风汪洋宏肆,词理精确,就如亭亭白荷,大气张扬,傲然独立于世。两人虽各有千秋,但在《赤壁赋》和《黄州快哉亭记》这两篇文章中,就折射出了兄弟二人同为手足,心有灵犀的一些印迹。

先谈背景,皆因贬谪。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趁机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写下了《赤壁赋》。元丰二年,苏辙因兄苏轼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被捕入狱,上书请求以自己的官职为兄赎罪,未被批准,反而牵连被贬,出任监筠州(今江西高安)盐酒税。元丰六年,与苏轼同贬黄州的友人张君梦,为饱览江流的胜景,就在房舍的西南边修造了一座亭子,苏轼为它取名快哉亭,苏辙就作了《黄州快哉亭记》。

再谈思路,两文都思路清晰,文脉贯通。《赤壁赋》按照————的情感变化,采用主客问答,抑客扬主艺术表现形式,通过描写夜游赤壁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来表达对宇宙人生的见解。《黄州快哉亭记》虽为游记,却是而未。全文紧紧围绕字展开:一是亭子取名为快哉;二是驻足亭内,能饱览江流山川之胜状,让人内心乐舒适;三是亭子四周,长洲之滨,古城之墟,即是三国英雄豪杰们叱咤风云、驰骋疆场之地,他们的光辉业绩,流风余韵,亦足以让世俗之人称、赞叹;四是引用楚襄王快哉此风故;五是襟怀坦荡的人,即使是蓬户瓮牖,也能泰然处之,无所不快。《赤壁赋》有明显的情感变化,悲乐相衬,而《黄州快哉亭记》以快为主,暗含不平之气。

接着谈景物描写。《赤壁赋》写景的句子如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

《黄州快哉亭记》有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比较这两部分写景的句子,也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选用的景物无外乎山峦、清江、明月、烟云等;整散结合,于参差错落中见整饬之致;对偶、排比,交互使用,挥洒自如;文字洗练,没有一个赘余的字。《赤壁赋》所绘之景为夜景,营造出宁静恬适的意境,让人情不自禁地沉浸这大自然美妙的包围中。又因为它是赋,讲求押韵,因此读起来更琅琅上口,富有音韵美。《黄州快哉亭记》所绘之景主要在白昼,从长江的磅礴气势着手,立足于快哉亭所见方圆几十里的范围,展现出一幅惊心动魄、变化迅疾的山水图,读起来一气呵成,畅快淋漓。大自然在他们的笔下都意趣横生,让人心旌荡漾,回味无穷。

综上所述,位列唐宋八大家的苏轼苏辙,虽自成一派,各有千秋,但我们从上面的分析比较中,看到了同出一门的兄弟二人许多相似之处,真可以说是心有灵犀一点通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hl5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