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如何引导家长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欢迎阅读!

如何引导家长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英国作家永萨克雷曾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可见良好习惯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意义,幼儿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幼儿形成的各种良好的习惯对其以后的发展具有长远的影响。家庭、幼儿园是和幼儿发展紧密联系的两大重要场所,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既离不开幼儿园教育的引导,同样也离不开家庭的熏陶,需要家园双方的共同努力,才能使幼儿习得的良好习惯得以长久地保持下去。那么,教师应如何引导家长在平时的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呢?
一、转变家长的教育理念,重视家庭环境对孩子良好习惯的影响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性格态度多半能够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此话揭示了培养良好习惯应及早抓起的必要性。我们在与家长的交流中也得知,大多数家长都能理解到孩子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性,但往往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在实际生活中极少能够持久、耐心地注重,忽略了家庭环境对孩子各种行为习惯造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首先,应让家长以身作则。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身教重于言教,家长应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通过家长的榜样示范作用使孩子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的习惯。其次,应让家长知道孩子的发展离不开家园双方的共同努力。在幼儿园中教师注重注重孩子的寻常时刻,观察其各种行为习惯,同样家长在家庭中也应注重观察孩子的各种行为表现,多给予孩子更多的注重,并能及时地和老师实行沟通交流,从而达成一致的、同步的教育。
二、家园以诚相待,平等交往,促幼儿进步
在家长开放日,家长看到自己孩子会剥鱼吃,自己会整理衣被,自己的事情自己都能做,具备了一些基本的良好习惯,家长感到孩子的进步,认同了教师的工作,家长也会在家鼓励孩子独立做事,不再包办代替,更多的注重了孩子习惯的养成。这时,我们再和家长共同商讨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引导和培养,家长就非常理解和配合,家园共育,达成共识,促动幼儿的发展。
三、引导家长做有心人,实施适宜的教育
托尔斯泰说:“家长的责任是不能托付给任何人的,金钱买不到成功的孩子。”要准确地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有针对性地按孩子心理变化的特点去教育,
作为教师要即时与家长沟通汇报孩子在幼儿园情况,让家长在家配合,如:对上课坐不住的孩子在家做一些静的活动,看书、画画、学弹琴;对动作慢的孩子,要观察是什么原因,给孩子提出要求,家长的态度很重要,发现问题后应即时向孩子指出,不能纵容,同时教师也要给家长之间搭桥,相互交流育儿经验,相互借鉴好的方法。
四、宽严相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当孩子会走时,就要开始让孩子多自行活动,引导与训练孩子做自己能做的事情。这是从小培养孩子独立性的开端。在开始训练孩子自行活动时,父母能够与孩子共同做某件事,给孩子必要的协助,逐渐使孩子能够自己去做。实际生活中有些父母总是对孩子不放心,孩子能做的事情也不让孩子做,逐步养成孩子的畏惧心理和依赖习惯。所以,父母不理应过多地限制孩子的活动,有碍孩子独立性的发展。
五、实行随机教育,坚持正面教育
习惯的养成渗透在幼儿园、家庭教育的方方面面,在家庭中家长应注重注重孩子的精彩瞬间,擅长使用各种具相关键意义的事件,挖掘其中蕴含的教育价值,对孩子实行随机教育,这样的教育更容易为幼儿所理解和接受,同时还要坚持正面教育,多表扬多鼓励,协助孩子树立自信心。家长应该从大处着眼重视良好习惯的培养,从小处着手观察日常生活中孩子的行为和表现,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hjM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