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幼儿教育中的主体性》,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幼儿教育中的主体性
作者:辛华
来源:《神州》2012年第16期
一、“主体性”概念及其在教育中的适用
所谓主体性就是人作为主体的规定性。其本质内涵包括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超越性)。自主性意味着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不为不受他控制的外部力量或原因左右,能够通过独立的理性的反思形成自己的打算和目标,自由地作出选择,那么一个人在社会意义上就是自主的。英国学者迪尔登在《自主性智育》一文中概括出自主性有三个特征:①独立作出判断;②批判性地反思这些判断的倾向;③依据这些独立的反思的判断将信念与行为整合起来的倾向。 “主体性”在教育界被广泛应用,通常称为“主体性教育”,它包含三重意思:“主体性的教育、教育的主体性和主体性教育原则。主体性的教育指教育是建构受教育者主体性的活动;教育的主体性是指教育在实现主体性建构的过程中具有主体性,是宏观教育主体性和微观教育主体性的整合。”主体性教育原则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坚持本体性、价值性和实践性原则。”把人培养成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是教育追求的最高价值。 二、当前幼儿教育中主体性的缺失
有专家提出,人的主体性要经历“群体主体、个人主体、类主体”三个阶段,西方资主义国家已达到个人主体巅峰时期甚至发展为占有性个人主体,造成了诸如环境毁坏等对人类社会的危害,因此人们呼唤类主体的形成。但我国数千年封建传统文化的浸染使得个人主体根本没有彰显,所以主体性缺失在幼儿教育中也不足为怪了。
1.幼儿主体性的缺乏。心理研究表明,主体性发展是人全面发展的核心和基础。幼儿期是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奠基阶段,因而发挥和发展幼儿的主体甚为重要。然而幼儿园里幼儿言行缺乏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现象并不少见。如:游戏活动中幼儿等待教师给予角色分配;学习活动中幼儿小心地按教师的意图进行思考、表达;甚至在生活活动中幼儿也表现出消极被动状态,连饮水、小便等活动都要教师允许等等。幼儿的这类行为表现反映了幼儿主体性缺乏,而主体性正是当今倡导的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分析幼儿缺乏主体性的原因,主要源于师幼互动的不适宜。所谓互动,是指两个主体间的交互作用或影响。理论上讲教师和幼儿分别是师幼互动行为的主体;但实践中,教师往往处于主动者地位,幼儿则处于被动者地位。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刘晶波的研究表明,目前师幼互动中教师发起的比例远远大于幼儿发起的比例,分别占3/4、1/4;互动内容表现为明显的上行型互动和下行型互动相结合的特点。所谓上行型互动。指“下”对“上”的请求或征询、展示、汇报、寻求帮助和指导等,幼儿发起的师幼互动多为此类;下行型互动,指“上”对“下”的要求、指令、提醒、约束、帮助指导和照顾等,教师发起的师幼互动多为此类。可见,目前师幼互动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hd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