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活着》——福贵教会我们生存与生活》,欢迎阅读!

摘要:《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活着》讲述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量,它没有断,《活着》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余华是先锋实验派的代表作家。他在写《活着》的时候,正处在创作的转型期,用他的话说就是“和现实关系紧张”,说得严重一些,是一直以敌对的态度看待现实。随着时间的推移,作者内心的愤怒渐渐平息,并开始意识到一位真正的作家所寻找的是真理,是一种排斥道德判断的真理。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正是在这样的心态下,作者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打动了作者并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这就是《活着》。
《活着》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很简单的故事,主人公福贵的遭遇异常凄惨。故事中透过一个人的一生遭遇,涵盖着人在历史中的命运无法掌控的生命之痛,衍生出了对死亡的苦笑。在福贵的一生当中,最初的纸醉金迷,到万贯家产一扫而空,到父亲郁愤归西,到五颗枪子的恐惧,到儿子夭亡时的悲愤控诉,到女儿意外去世时的无奈接受,到妻子撒手人寰时的心力交瘁,到外孙奔赴黄泉时的自责悔恨,个人命运随波逐流,被历史牵引。《活着》是跨越年代的较长的一部小说,历史浓缩为个人的命运。命如蝼蚁般的个人命运,只能产生枉自兴叹的生命之痛。
福贵一生经历了四代人的生死离别,除了父亲是被他气死以外,其他都难以逃脱生命的无常。尤其是凤霞、有庆与二喜,相似到福贵无法相信。凤霞与有庆都是在难产上死的,不同的是凤霞是自己难产,有庆是给生孩子时失血过多的县长夫人输血而死的。作为县长的妻子在危险的时有着一大排的人为她献血,而作为一个又聋又哑的贫民,在与县长妻子同样危险的情况下,只能被死神拉走。当福贵听说二喜被送往医院,他的第一反应是“快把二喜抬出去,不能去医院。有庆、凤霞都死在那家医院里,没想到二喜到头也死在那里。我这辈子三次看到那间躺死人的小屋子,里面三次躺着我的亲人。我一见那屋子,就摔在了地上。我是和二喜一样被抬出那家医院的。”说实话,看到这里我笑了,这样的情形还有很多,明明是一个悲剧事件,但我笑了又笑,笑完之后,不知道该哭还是笑。
福贵最终对生存的从容是建立在一个个地失去亲人的痛苦之上的,生活给予他的苦难大到他连苦痛的必要的没有了。这时候,他只有选择好好地活着。福贵比别人多很多死去的理由,他有很多理由死掉,然而他仍旧活着,甚至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或许福贵早就已经死了。亲人的相继离去对他来说生与死已经不是意外的事情了。而当一个人在死亡与生存的边缘从容时,我们是应该高兴还是应该悲痛?
在电影《活着》中,县长春生被诬蔑为走资派,妻子自杀。福贵对春生说“我们都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活着不容易,要好好活啊!日子还长着了,我知道你现在很不好受,但你得忍,也得受着。”正如余华所说:“活着跟生活不一样,比生活更有力量。活着不是喊叫,不是攻击,而是忍受生活。”
“福贵”这两个字是大多数农民穷尽一生追求而不得的东西。“福贵”这个名字与他一生的悲哀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福贵也是整个中国农民的一个缩影。是现实的苦痛炼就了农民对生存产生一种这样的态度:既然对生活没有反抗的余地,干脆就任命运去耍弄,我还是得自得其乐地活着。现实的苦痛已经淹没了现世的幸福,没有幸福地活着,难道就是真的活着吗?活着不仅仅是不要死去或者不在意生死,活着应该是对美好而幸福的生活的追求,同时对不幸命运的抗争。
很难下个定论说福贵的一生是个悲剧。文中描写福贵在谈到死去的亲人的时候,“眼睛里流出了奇妙的神色,分不清是悲伤,还是欣慰。”福贵活着,好像就是为了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个死去。他亲手埋葬了自己的儿子、女儿,白头人送黑头人,而他却没有这种“幸运”,只能活着。
余华曾感叹福贵是“这个世界上对生命最尊重的一个人。”同时余华又表达了这样的意思:《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
福贵有着悲哀的一生,但他不是一个悲观的人。假如福贵的遭遇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能承受百分之一吗?如果我是福贵,在年过半百之时,亲人先后离我而去,我最先想到的就是随他们而去。因为活着的一切牵挂都不存在了,我会感到世事悲凉,我会忍受不了在世上一个人踽踽独行。不见爹娘,不见妻儿,唯有惨白惨白的窗前明月光。小说结尾处出现的最后一个重要的形象——老黄牛,它的出场是在福贵所有的亲人全部离他而去之后,福贵际遇了这样一只待宰的老黄牛。它看着屠夫霍霍的磨着牛刀啪嗒啪嗒的掉着眼泪,周围围着的全是看热闹的人,饶有兴致的说着牛刀从什么地方刺进去最好。“看到这头老牛哭得那么伤心,心里怪难受的。想想做牛真是可怜。累死累活替人干了一辈子,老了,力气小了,就要被人宰了吃掉。”福贵对这只老黄牛突然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同情,也仿佛那刀若刺下去喷溅出的不是鲜血,而是一面血淋淋的镜子,镜中倒映的则是他自己。奔波劳碌为了能让家人过的轻松一些,能让家人在荒原时代保全性命,渡过一切苦难终有一天能够到达幸福的彼岸。他小心翼翼的去过生活,可生活回敬他的却是剥夺与嘲笑。福贵自认为还有很多年好活,于是从屠刀下买回了这只同命相连的老牛,每天牵着它来往于田间。
故事读到这里,仿佛豁然开朗多了。主人公福贵的一生中有太多太多的理由去绝望,但是他都找到了继续生存的理由,找到了牵挂的所在,直到最后,看到最后的时候,我实在是担心福贵去轻生,没曾想,他却在没有任何理由活着的时候,顺理成章的选择了为活着本身而活着。我不知道作者在写这样一部小说的时候,是否对世界抱有一种乐观的情绪,可以肯定的是福贵对待生命是乐观的,是在一种近乎无意识的状态下对生命抱有一种坚实的肯定的态度。
小说的发展看似荒诞离奇,却又在情理之中,而作者则在一旁用一种近乎平淡的语气诉说着这一系列荒诞的事情,就象一个熟练的外科医生慢条斯理地将生活的残酷本质从虚假仁道中剥离出来一样。让人感到哀而不伤。
福贵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经历普通却又不平凡,普通到他遇到了那个年代所有老百姓都会遇到的喜怒哀乐,却活的极不不平凡。《活着》明确了一个内容,活着在一般理解上是一个过程,但是,活着本质上其实是一种静止的状态。余华想告诉读者: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hCE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