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游戏论名词解释自学考试

2023-01-04 22:39: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学前儿童游戏论名词解释自学考试》,欢迎阅读!
儿童游戏,名词解释,学前,自学考试
学前游戏论名词解释

1、恩物:德国幼教家福禄培尔为幼儿在园游戏、作业设计的玩具和材料,主要6

;

2、蒙台梭利教具: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为训练儿童的知觉、进行感观教育

发展智力而设计14种教具,构成其教育的核心;

3游戏指导的“三段论式”:我国幼儿园实际工作,形成了一套来自前苏联

学前教育学的领导游戏的“三段论式”的方法模式,即将主题角色游戏的组织分成:开始—进行—结束;

4、剩余精力说:代表人物德国席勒和英国斯宾塞;游戏是儿童和高等动物对剩

余精力的一种无目的的消耗;

5、生活预备说:代表人物是德国格鲁斯;游戏是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无意识的准

游戏是准备生活阶段儿童练习本能的一种手段;预演说、能力练习说、前练习说

6、复演说:代表人物美国霍尔;游戏是人类生物遗传的结果,儿童游戏是重现祖

先生物进化过程及过程中产生的动作和活动;

7、成熟说:代表人物荷兰拜敦代克;游戏是儿童操作物品进行活动,是幼稚动力

的一般特点的表现;

8、补偿说∕发泄论:即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创始人弗洛伊德;游戏是儿童

的精神宣泄,可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欲望,再现那些难以忍受的体验,缓解心理紧张,减少忧虑;

9、同化:在某个情景中,儿童使用已获得的图示或技能从事并完成活动; 10、顺应:儿童为完成某种目标而尝试新的图示或技能;

11、内驱力:有机体的需要状态,能够引起、激起行为,或给行为以动力; 12、探索动作:对当前事物的性质、事物之间关系、事物变化与自己动作之间

关系的考察,是感知觉的联合运动;

13、机能性角色:儿童通过模仿范例或对象的一两个最富特色的典型角色动作

来标识模仿对象;

14、互补性角色:以角色关系中另一方存在为条件的角色扮演; 15、内部动机:指活动本身来自于活动主体自身的需要; 16、外部动机:指活动本身是由他人的直接要求引起的; 17游戏性体验:游戏中产生的主观感受或心理体验;

18游戏生于一定情境,外部有可观察的行为表现,内部有特定心理体验的儿

童主动自愿、自主自由的活动;

19、感觉运动游戏两岁前婴幼儿进行的游戏,其动因在于感觉或运动器官在

使用过程中获得快感,由简单的重复动作或运动组成;机能性、练习性、实践性游戏

20、象征性游戏学前儿童典型的游戏形式,以模仿和想象扮演角色,完成以物

代物、以人代人为表现形式的象征过程,反应周围现实生活;

21、创造性游戏较多体现儿童主动、创造的主体特征,突出游戏是儿童自主自

愿、创造的活动;

22、以物代物:用一种物体代替另一种不在眼前的物体,并用被代替物的名称命

名当前物体;

23、情景转变:使行为脱离原有的真实生活情景,即动作脱离真实背景; 24、角色行为:以他人为参照系,根据表象来模仿别人的行为;

25、角色意识:能分辨现实中的我与游戏中自己扮演的角色,即能在游戏中辨别

真假;

26、角色认知:对角色行为职责和角色之间关系的理解;

27、角色扮演:儿童在游戏中以人代人,通过形体动作、表情、言语等,模仿或

假装他人或某一非属于自己真实身份的角色行为及其特征; 28游戏主题:反映游戏内容范围的中心议题,常作为游戏的题目;

29游戏情节:贯穿于游戏过程的富有故事性艺术性的具体细节,是构成游戏

容的基本要素;


30、人的基本活动:有两层含义:①一日生活中除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活动外,

发生频率和时间最多的活动;②对人的生活或身心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活;

31、行为动机:实现人的需要与行为之间互动作用的心理中介或桥梁; 32、专门化玩具:根据游戏需要,专门设计制作,可直接充当游戏的员或设备的

玩具;

33、非专门化玩具:日常生活中无固定用途、玩法、确定性不强的废旧物品或

天然材料,及某些结构造型材料;

34娱乐玩具:模拟动物和人的滑稽造型、动作的玩具;

35、形象玩具∕主题玩具:模仿物体原形的玩具;根据模拟对象有无生命,又分

为角色玩具和用具玩具两类;

36、技术玩具∕科学玩具:借助发条、惯性、电池、无线电遥控、声控、光

控、磁控、温控等活动的玩具;

37、场地空间密度:包括游戏人口密度单位空间内的人数和游戏材料密度单位

空间内材料设备所占空间的比例两方面;

38、场地结构:各种设备或玩具及其构成的各区域之间的相互关系;户内场地中

主要探讨空间的开放和区隔;空间区隔的安排;小型分隔区和大型开放区游戏品质的关系;户外游戏场地分为传统游戏场地和创造性游戏场地; 39游戏教育化:教育目标来关注游戏,教育内容和任务来分类组织游戏,

以儿童游戏的年龄特点为依据,加强对游戏的引导,使游戏对儿童的发展能够迎合教育的方向;

40教育游戏化:游戏的特点来组织教学,教学过程中谋求游戏般的乐趣,

使枯燥说教变成生动有趣的活动,幼儿获得游戏的心理体验;

41、活动区的界限性:各活动区要划分清楚、界限明确,便于幼儿开展活动、教

师进行管理;

42、活动区的相容性:布置活动区时考虑各区域的性质,尽量把性质相似的活动

区安排在一起,以免相互干扰;

43、活动区的转换性:教师划分各区域时,考虑幼儿可能出现将一个活动区的活

动转换延伸至其他活动区的需要;

44、目的性游戏∕自选游戏∕本体性游戏让儿童自选、自由地开展游戏活动,

发挥自主性特点,激发内在活动动机,产生积极体验,通过轻松愉快的活动过程,促进身心发展,实现游戏本身的发展价值;

45教学游戏∕手段性游戏游戏的形式开展活动实施教学,完成特定的教育

教学目标,教学游戏;

46游戏常规:学前教育班集体中开展游戏活动时,对儿童不适宜行为、适宜行

为的禁止或允许的经常性规定;包括使用玩具的常规、对其他游戏行为的规定;

47、平行性游戏指导教师接近儿童,用相同的游戏材料一同玩一样的游戏,

教师不与儿童相互交往,不参与儿童游戏;

48、合作游戏策略:当儿童专注于游戏,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加入游戏过程,

仍由儿童掌握游戏进程,教师以暗示的方式引导儿童合理展开游戏情节; 49、领导游戏策略:由教师提议或事先设计一个游戏,并在指导游戏时扮演一个

关键角色,至少部分控制游戏的进程;

50、学前游戏评价:教育中的学前儿童游戏为对象,判断其效用的价值; 广义:既是对学前儿童游戏教育实施的评价教师指导游戏的行为、环境材

料的创设、计划制定、时间安排、游戏开展与指导中的保教质量的评价等;也是对学前儿童游戏行为本身的评价儿童游戏中的情绪状况、兴趣偏好、认知和经验水平、使用操作材料的情况、语言水平、社会性的表现及游戏的自主性、创造性等;

狭义:对儿童游戏行为本身的评价;游戏教育作用的评价、儿童现有游戏

发展水平的评价

51游戏指导:教师在学前儿童的游戏过程中,合理地对儿童施加一定的影响或

干预,以保证游戏发展价值和教育作用的切实实现;

52、结构游戏∕建构游戏儿童利用各种建筑、结构材料积木、沙、土等,进行

建筑、构造的游戏;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h3kG.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