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从建构主义视角看数学教育》,欢迎阅读!

从建构主义视角看数学教育
建构主义教学要求为学习者设计真实的任务情境,支持他们对整个问题或任务的自主权,设计支持和激发他们思维的学习环境,提供机会让他们能够对所学内容和过程进行反思。同时强调建立学习共同体,鼓励学习者之间的相互协商。
1. 质疑数学教育。走进数学课堂,我们会发现知识是数学教育的基础,在我们的课堂中,统治教师和学生活动的是概念、规则、原理和解题模式的教学。而没有考虑潜意识控制下的操作对数学教育的影响,包括语言、符号和其它手段的使用,问题情境的形成以及解决问题的时间和地点。实际上,我们的许多教学都在尽量地降低问题的复杂性。在某种程度上,这样使得学生们易于达到理想的语言模式和完成教师的教学问题,尽管这常常有悖于我们公认的一些教育理念。
我们从建构主义的立场出发,认为这些问题的本质原因在于把数学教学当作纯粹的智力活动,而没有真正全面地认识数学教育的本质。建构主义认为,数学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数学化的过程。
2. 重视“数学化”过程。“数学化”指师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共同努力、相互作用,使学生准确理解数学表达或运算所需的规则和准则,最终形成自己关于各种物体和情境的数学模式。“数学化”对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非常重要。
从数学问题在课堂中的出现,学生就开始了数学化的过程。一般而言,数学化过程有三个影响因素:教师的解释、学生的表征和早期的算式,下面让我们来体验一堂数学课的教学片段。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我买了装有40个棒冰的盒子。我在一个游戏中用去了22个棒冰,问我还剩下多少棒冰?”教师的任务是让学生在学习加法的基础上通过知识的重组来理解减法。目的是希望学生通过自己的探求过程能够提出自己的数学问题,即使这些探求不一定直接指向传统的数学理解。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常要对题目中数学关系进行推断,然后与教师及其它同学的判断进行比较性反思,最终形成自已的数学模式,学生一旦完成了题意与数学符号关系之间的转化,并与“公认”的关系一致,就完成了这方面的数学化。但这一过程是缓慢而且复杂的。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一些教师把这些早期的表征和题意看作是不言自明的,用许多武断的指令——“就看这儿!”“你只需看这儿!”“你该这样思考!”由此引导学生,这种模糊的解释超越了学生的接受力而成为一种障碍或对本意的理解产生干扰。有时尽管实属无意,但压制了学生数学概念和批判性推理能力的形成,阻碍了学生灵活意义归属能力的发展,也剥夺了他们应获得的乐趣。学生最终形成的不是数学化的能力和思维,而是一些机械的惯例和规则。
3. 强调学习者的自我知识建构与合作学习。建构主义强调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学习者自我建构的。同时,学习者不仅是一个“主体的学生”,而且还是“处在一定社会环境之中的个体。”本质而言,数学化的最终结果是学生自己在头脑中建构自己对数学概念和问题情境的理解。由此,教师要在课堂中安排些特
定的阶段,让学生解决“自我建构”的问题,学生自我探索着解题的方法,他们都有机会提出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即使他们的理解可能出现了一些错误。当学习者发现自己的理解和其它同学的理解出现差距时,他们协同合作,开始讨论,分享同学们不同的观点,共同解决问题,最终形成更为高级的“共同认识”。既强调学习者自我建构知识,也强调学习者在知识建构中的相互合作。
4. 强调真实学习任务的设计。建构主义教学强调“真实的学习”,很多学生把课堂学习中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脱离,不去真正理解。许多学习迁移失败的原因就是简化的、脱离真实情境的教学取向,要强调的是:“真实性”指学习情境和迁移情境之间的密切相关性。我们在设计教学环境时,既要考虑知识学习情境的设计,也要考虑知识应用情境的设计,应该把这两种情境整合起来。
5. 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学生在作书面测验、家庭作业以及课堂回答时,常常会出现一些“错误”。教师应当把这些“错误”看作是师生在积极参与和共同建构过程中必然伴随的现象,是学生“入门了”的积极信号,而不是把它当作必须马上剔除的偶发事件。教师对这些错误要认真研究,找出错误背后的心理因素或社会因素的原因,必要时,还应为学生提供一些对照性的经验,引导学生把建构过程深入下去,最终高质量地完成数学化。
6. 教师要成为“合作建构者”。通过对数学化的过程及影响因素的分析,建构主义教学对传统的教师角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教师的职责不应该是“给予”,学生的职责不应该是“接受”,教师不应该视自己为“掌握知识和仲裁知识正确性的唯一权威”。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辅导者、“真实”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者和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在学生每一个概念化的过程中,教师都要总结反思自己概念形成的过程,教师还要用简洁丰富的生活语言,使学生顺利完成生活概念向数学概念的转换。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gUZ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