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汉语实词虚化的三阶段

2024-03-07 11:36: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汉语实词虚化的三阶段》,欢迎阅读!
实词,汉语,虚化,阶段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汉语实词虚化的三阶段

作者:王蕊

来源:《大东方》2017年第10

摘要:汉语自产生之初到现在,在语音、形体、意义上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其中汉语意义的演变中出现了一种特殊的变化现象——实词虚化。实词虚化大都会经历三个阶段:产生之初意义纯粹实在的实词阶段、演变过程中词义半实半虚的阶段、演变后意义虚化的虚词阶段。 关键词:实词虚化;演变阶段;

汉语中的实词和虚词是通过词的语法功能和词汇意义来划分的。所谓实词是指在句子中可以单独充当句法成分,且词汇意义比较实在的词;而虚词则是指在句子中无法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词,它不具有实在的词汇意义,只有附着在实词前或实词后的语法意义。汉语历经两千年仍焕发着蓬勃生机,很大程度上在于其能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改变。而在长久的汉语发展史中,汉语的实词虚化现象越发显著。

根据南开大学洪波教授关于虚化的观点可以得出:实词虚化是指原本是实词的语法单位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某种因素的影响,逐渐失去其原有的词汇意义和语法功能,进而获得虚词所具有的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的过程。这样的演变并非一蹴而就,任何一个实词的虚化都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 一、实词阶段

人类文字产生之初是为了记录信息或传达思想,因此文字符号反映的对象大多是社会生活中的事物或行为,文字的意义具体而实在。汉字亦是如此,中国现存最早的甲骨文绝大多数都是记录名、物、事件的实词。

甲骨文字是象形字,写作,上方象人的下巴之形,下方象老者茂密的长须之形,整体象男子下巴上长着浓密而修长的胡须,许慎在《说文》一书中将其解释为颊毛。故字产生之初应是指下巴上的胡须,属于实词中的名词,不仅有具体的颊毛之义,而且可以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周礼·考工记·梓人》:作其鳞之而”“鳞之而不作两句中的均为颊毛意思,前者是谓语动词的宾语,二者构成动宾关系,意为振起(它)的颊毛;后者是谓语动词的主语,二者构成主谓关系,意为颊毛不振起。此二例中的字体现出它作为名词所具有的语法功能,故可知此时的是实词。

实词阶段的词对具体语言环境的依赖性较低,因为它有实在的意义,一般不会存在指向不明的问题。字在这一阶段即使单独出现,也仍是指颊毛,不会指称别的事物。 二、半实半虚阶段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随着人类生活的改变,文字所承载的意义也会有所不同。汉语的一些实词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其意义和语法功能上逐渐发生了改变,产生了一些虚化的意义,但又未完全虚化,仍具有实词的某些功能,从而形成了语词半实半虚的局面。

字本义为颊毛,是人身上的一部分,后来人们用以部分代整体的借代法将其借代为人,由此成为第二人称代词,这时的其实是的通假字,可译为”“你的《左传 · 定公十四年》中写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两个字都代指夫差,前一个是主语,可译为;后一个作定语,可译为你的。这时的有一定的词汇意义,指代的是听话人一方,但人称代词不可以作宾语,而且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也无法知道代指的实际内容。

半实半虚阶段的词必须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内,才有具体的词义,脱离了语言环境,其语义内容就无从可考。 三、虚词阶段

一般来说,实词开始虚化后,其虚词义在使用过程中会逐渐增强,实词义就相对削弱。经过人们长时间的人为影响,实词义在实际使用时消失殆尽,偶有存留,也仅是在某些由古文典故演化而来的成语之中。

古人使用字时,在其作为第二人称代词的基础上,通过词性引申,将其逐渐发展成完全虚化的连词。陶渊明所作《归去来兮辞》中觉今是而昨非一句,今是”“昨非字的宾语,同时也是属于中补关系的名词性词组,字位于两者之间,前后词组互换并不影响句意,故它在词句中仅是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柳宗元《捕蛇者说》:吾恂恂而起字前面的恂恂意为小心翼翼地,后面的字意为起身,两者是属于偏正关系,恂恂修饰,以此来写出捕蛇者紧张的心态,中间用一字,仅表修饰关系。以上二例中字均没有实际的词汇意义,也不充当任何句子成分,离开了前后语境就不知其所指,是完全意义上的虚词,这样的用法在现代汉语中更为常见。

虚词阶段的词无论是否处于某一语言环境,都没有实际的词汇意义,也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但其所处的语言环境若是不同,所表示的语义关系会有所差异。 四、结语

实词虚化的过程缓慢而漫长,每一个词语法性质的改变都是循序而渐进,若要掌握其细致的改变规则,明确三个阶段具体的年代界限,尚需考证更多古籍和前人著述。 参考文献

[1]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09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洪波.论平行虚化[J].汉语史研究集刊,199900 [3]王宁.古代汉语[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87-214 [4]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商务印书馆,1999191-195 [5]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66-171 [6]于江.实词虚化说[J].上海大学学报,19941104-107

[7]李润.试论实词虚化与句法结构的关系[J].四川师范学院(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450-57

[8]金春梅.实词虚化研究述评[J].学术研究200410141-143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gSb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