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少子老龄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欢迎阅读!

少子老龄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摘 要:长期以来,出口、投资和消费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近年来,受外需不振、固定资产投资泡沫化风险升高等因素的影响,如何稳步扩大消费在GDP中的贡献度,已经成为我国政府工作的重点。然而随着少子老龄化的蔓延,实施内需主导型经济战略的人口结构基础必将受到严峻挑战。我国政府应该及早采取相应措施以应对少子老龄化给我国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少子老龄化;财政;养老保险 “少子化”一词来源于日语,即由于婴儿出生率的降低而导致的人口数量减少。从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少子化”在日本社会中俨然成为一种常态化趋势,与“老龄化”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困扰日本社会的两大难题。少子老龄化同时还被认为是日本“失去的二十年”的重要推手,是导致日本经济长期增长乏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我国少子老龄化的现状
从少子老龄化的形成原因看,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双下降是问题形成的关键。根据人口统计学的标准,在一个社会中0-14岁的儿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15%-18%,即属于“严重少子化”,如果该比例小于15%,这个社会就被称作“超少子化”社会。根据2010年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人口达到了历史性的13.4亿。其中0-14岁的儿童人口数只占到人口总数的16.6%,到了2011年这个数字更是下降到了16.5%,我国开始进入到“严重少子化”阶段。按照联合国的标准,60岁和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分别为10%和7%,标志着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国2000年就已经达到了这个标准而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二、少子老龄化可能对我国经济产生的影响 (一)劳动力短缺可能对各产业造成负面影响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比重达到51.27%,城镇人口为69079万人,乡村人口65656万人,城镇人口首次超过乡村人口,同时流动人口继续增加。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速度的进一步加快,农村人口和农村就业人口减少的趋势将愈加明显。当然,在有条件的地区土地集约化经营等措施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劳动力供给的不足,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少子老龄化带来的农村人口结构比例失调的局面。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间,GDP一直保持着较高速度增长。由于人口年龄结构在这一阶段处在“人口红利”阶段,平均每年供给的劳动力总量约为1000万,劳动人口比例较高,这样就保证了经济快速增长中的劳动力需求。但根据联合国预测,2013年将是中国人口红利的“拐点”,适龄劳动人口增长率将逐渐下降,直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劳动力尤其是年轻劳动力的供给不足将会引起工资的上涨,造成产品成本的增加,尤其对广大利润空间本已狭小的外向型企业而言无疑更是雪上加霜。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东南沿海地区一波又一波的外贸企业倒闭潮证明,劳动力成本的大幅提升已经降低了“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
(二)公共财政支出增长与国民负担加重 随着我国少子老龄化进程的不断提速,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支付能力必将面临严峻考验。据人口学专家预测,如果政府不对我国当前少子老龄化的局面采取相应措施加以干预,在未来的二三十年里,受前几次人口高峰的影响,处于退休或临近退休年龄段的人口将快速增长,同时劳动人口将会减半,到了那个时候,
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支付仅靠现行的渠道来源是无法保障的。在国家对当前社会保障制度不进行大幅调整的前提下,社会保障资金来源必将形成较大缺口,从而有可能导致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支付危机的出现。另外,一组数据也印证了养老金正在日益加剧的支付压力。据中国银行的一份关于养老金的统计报告指出,全国基本养老保险支出总额从1989年的118.8亿元,猛增至2010年的9429亿元。另有一组数据显示,我国养老金赤字在2007年到2012年的5年中以约25%的年均复合增长率攀升,而在未来的20年里,我国的养老金赤字更是可能达到2.5万亿元人民币。
由于养老保险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政府无论如何都必将从财政上给予最大限度的支持,但是这种入不敷出的模式如果出现常态化,将会成为显性的财政负担。然而这还不是问题的全部,由于财政支出和税费收入的密切联系,公共财政支出上的赤字无疑又会引起税收的增加和社会保险费的提高,使国民尤其是劳动适龄人口的国民负担率与国民收入之比大幅度提高。如果上述问题不解决,非但现行养老保险制度本身不可持续,也无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
(三)国家发展活力可能面临的挑战 国家发展活力是针对某一国家的经济、科技、社会发展中的创新能力而言的,本文旨在从社会就业和企业创新的角度来阐述少子老龄化对国家发展活力可能产生的影响。由于在老年人口尤其是低龄老年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还具有较强的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他们在退休后再次加入到劳动大军中,直接导致了劳动力市场供给的增加,同时,也减少了劳动力市场对新就业劳动者的岗位供应。在劳动力市场中老年人口比例不断增大的情况下,社会在整体上接受先进科学技术的能力将受到影响,并将在一定程度上延缓科技前进的步伐。
众所周知,消费是支撑企业生产、创新的主要动力源泉。反之,如果消费不足则必将制约企业进行再投资。在我国少子老龄化的进程中,由于老年人口的相对保守消费观念,可能从生产和消费两个方面影响到储蓄和投资,从而不利于经济的快速增长。但是我们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企业能够围绕老年人的需求特点做文章,开发出专门针对老年人的产品和服务,无疑亦将拉动老年人的消费需求,对经济的增长起到一定的缓慢拉动作用。
三、应对少子老龄化问题的政策建议 (一)逐步放开“二胎政策”
1978年,“计划生育”被定为中国的基本国策之一。延续至今,很多城市的家庭结构都出现了“421”模式,即四位老人、一对夫妻、一个孩子。针对生育二胎的政策,以往许多省市都有“再生育必须间隔四年”的规定。2009年,已经有广东、江西、陕西、湖北四个省市做出取消决定,这意味着符合再生育条件的夫妻可以自主决定生二胎的时间。本文建议政府应积极引导孕龄夫妇,提倡生两个,严格控制生三个甚至更多,二胎政策应该按照地域差别和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在未来五年内逐步放开,政府同时还要对城乡的政策一致性进行统筹和管理。
(二)完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从1951年开始到目前为止一直处于探索前进的发展阶段。几十年来,在政府的引导和社会大众的支持参与下,通过不断的改革、创新和实践,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绩。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我国在现代化养老保险体系建设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我国养老保险资金来源不足,导致“空账”和“缺口”不断扩大;养老保险机构的管理水平尚需提高;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性亟待加强;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渠道有待拓宽等等。
本文认为在以政府为主导全民参与的前提下,尽快建立起一套平等的、可持续的、全覆盖的养老保险制度体系以解除国民的后顾之忧,是当下继续保持国家经济发展动力的重要举措之一。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gS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