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社会稳定与思想政治教育》,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社会稳定与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任巧云
来源:《商情》2015年第34期
【摘要】政治是上层建筑中权力主体维护自身利益的特定行为以及由此结成的特定关系,同时政治也是一种高度意识化的社会存在。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这种意识会决定人们对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的具体看法,是拥护还是反对,是合作还是抵制,所以说政治意识作为在价值认识基础上的认知结构和主观取向决定着社会成员社会生活的态度与行为。 【关键词】社会稳定;青年
青年的政治意识,正如“人的社会意识依赖于一种双重活动——同一化和区分化。人只有以社会生活为中介才能发现他自己,才能意识到他的个体性……人,象动物一样,服从着社会的各法则,但是除此以外,他还能积极地参与创造和改变社会生活形式的活动。”所说,青年的政治意识与社会活动是紧密相连的。而这种活动主要是通过政治参与来实现,即青年的政治意识主要是通过政治参与来进行实现。
然而,个体与政治参与之间的价值关系并不意味着个体从一出生便具备了政治参与的所有主体条件。在一个民主共同体中,个体的政治参与和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政治制度、民主的技术支撑手段以及传统政治文化等外部条件之间关联密切。日本学者日比行一曾通过《朝日新闻》、《每日新闻》等媒体进行世论调查,调查显示在当前社会环境下,20岁左右的青年在政治意识上普遍拥有革新性和非政治性两种相互对立的属性。革新性在于,青年能够通过其自身的政治知识和技能,积极的进行政治参与,并对国家政治运行过程出现的问题有理性认知和进行批判的可能,从而促进民主政治体制的改革和完善,实现社会稳定;另一方面,青年群体也在现实的政治状况下表现出非政治性的一面。在日比行一的调查中,“集团约束没有自由基本的人权”、“集团暴力否定”等回答明显可见,对现实政治和社会的不信任和逃避,使得部分青年群体更倾向于自我生活的安定和平凡。他提到,这种倾向最终带来的是政治活动和生活的分离,无益于社会有机体的发展。
“外部世界对人的影响表现在人的头脑中,反映在人的头脑中,成为感觉、思想、动机、意志,总之,成为„理想的意图‟,并且通过这种形态变成„理想的力量‟。”政治参与的外部制约条件必须通过主观能力的内在推动(青年政治意识的革新性)才能最终形成合力,并保障个体与国家间的良性互动。这些主观能力可能是认知、情感与态度的总和,但其中的关键要素则是反映个体角色和价值理想的意识。因为它不但包含了个体对自身在政治共同体中的资格及身份的感知与认同,而且还是个体对政治系统和政治议题的评判、倾向及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对于处于转型中的中国社会而言,青年的理想追求、信念立场,一直是受到政府和学术界高度重视的研究领域之一,而研究者们也基本达成共识——青年是时代的晴雨表,他们绝大多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数渴于求知、渴于探索,是社会中最积极、最活跃、最有生气的一部分力量;当然,他们也有其自身的缺点:缺乏政治和生活经验,辨别是非能力不强等。
因此对青年的政治意识进行塑造或者对其进行引导,使其能够确保个体实现与国家的良性互动,成为在当今思想与意识形态多元并且相互碰撞的时代下维持社会稳定的必然任务。 如何对青年进行政治意识的塑造和引导?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出,自然人与公民是两种不同类型的人,因此需要不同的教育制度来促进其成长。“自然人完全为他自己而生活,……好的社会制度是这样的制度:它知道如何才能够最好地使人改变他的天性,如何才能够剥夺他的绝对的存在,而给他以相对的存在,并且把„我‟转移到共同体中去,以便使各个人不再把自己看作一个独立的人,而只看作共同体的一部分。”
在我国,公民教育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才产生的新的教育形式,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以塑造出具有主体性和创新合作意识以及民主和法制观念个体为目标的公民教育与革命时期保留下来的优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合点:在目标上,思想政治教育旨在使受教育者成为权利和义务统一的社会主体;在内容上,它相较于之前的历史时期,更加注重受教育者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知识的培育、参与国家政治和社会事务的技能以及政治意识和民族精神品格的培养;在价值取向上,它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美德重新定义社会价值观等。因而,在多元的现时代,注重社会个体政治意识和民族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可以使个体在直面公共利益时,可以主动承担起公共责任,并在“大分裂”的社会中重新凝聚起社会公共意识。
这种公共价值和精神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化作用的体现,它也是国家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对个体意识进行价值规导的展现。我国学者朱力指出:“意识的同一性是维系、整合一个社会的精神纽带。”从现代化进程中现实需求,以及青年在社会稳定和发展中所处的时代地位来看,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其自身的具体表现诸如向社会传播主流意识形态;进行信仰教育,建构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倡导社会核心价值观;宣传解释执政党及国家现阶段的路线方针政策,形成社会共同行动的纲领;通过评价、榜样、激励等方式进行价值导向,唤起人们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意识、思想品质和心理素质,纠正青年群体错误的思想倾向,调整其偏离主流价值的行为,从而达到实现社会安定,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目的。 但要区分一点,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对青年群体进行政治意识的引导和塑造,要实现的是价值和思想上的认同,并不是对其进行思想控制,直接目的是促成社会共同体需要的大致相同的价值观、道德观、历史观以及基本的民族共识和国家认同。现代社会不仅需要社会成员承担和凝结社会公共意识,也需要个体自身的个性张扬,实现价值多元的社会,用主导思想引领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坚持多样化的统一,求同存异,是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社会整合以实现社会稳定发展的的基本原则,也是一个社会健康、稳定、协调发展的保证。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参考文献:
[1]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2]卢梭.爱弥儿[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3]福山.大分裂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重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4]日比行一.靑年の政治意識[D].成蹊大学,1965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gRb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