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序、破、急”的汉日词义探讨》,欢迎阅读!

1.引言
“序、破、急”这三个形声字在现代汉语里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三个字,现代人一般不会将它们组合在一起使用,只有在谈到中国古典乐曲形式时会提及到它们。在我国的唐代,它们代表了音乐艺术结构的形式。而在现代日语中,“序、破、急”既表示传统的乐舞,又表示日本文章体的三段形式。这三个日语词义的由来与中国文化艺术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在中国和日本两国历史上,这些词语的意义又有何流变?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
据《说文解字》解释:“序”原指‘东西墙也’,“按尔雅释宫东西墙谓之序”,它代表次序、顺序。“破”指‘石碎也’,意为’不完整。“急”指‘褊也’,意为狭小,由此引申出疾、迫之义。这三个字在乐舞中有着怎样的相互关联?它们与日本的能乐舞又有什么关系?以下将具体说明这些问题。
2.乐舞中的“序、破、急”
2.1中国唐代“大曲”中的 “序、中、破”
在《中国音乐》一书的《歌舞大曲》的章节里,说到“这段历史将近1200年,它同样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一时期包括秦、汉、三国、晋(前221―公元420),后一时期南北朝、隋、唐、五代(420―960)。两个时期的共同特点是:歌舞大曲是音乐的主要形式。它们的区别则在于:前一时期汉族音乐是主要的音乐成分,后一时期经过历史上空前的中外各民族音乐大交流而达到歌舞音乐的峰巅。”[1]
“大曲”是融音乐、舞蹈、歌舞于一体的多段体乐舞套曲,是一种较高的音乐艺术结构形式。唐代发展形成的乐舞“大曲”,由“序、破”加上“中”字,合起来组成“序、中、破”代表音乐的三个主要层次。这三个主要层次分别是“散序、中序、破”。 ① 散序――节奏自由,采用纯器乐演奏多遍,每遍一个曲调。
②“中序”――入拍,节奏缓慢。歌声起,有时舞随歌入,有时只歌不舞。歌舞表演多遍。因以歌唱为主,故又称为“歌头”。
③“破”――节奏多变,最后逐渐加快,以热烈的舞蹈将全曲推向高潮后结束。因以舞蹈为主,又称“舞遍”。
“据《教坊记》载,唐代大曲有46种,《霓裳羽衣》是其中的典范。”[3]据《中国传统音乐欣赏》第二节 宫廷音乐作品赏析一文对《霓裳羽衣舞》的作品分析介绍得知:这首大曲共有36段。开始部分共6段,是一组序奏,称“散序”。中间部分称为“中序”,共18段。第三部分音乐渐入急板,称“破”,共12段。[4在这三个音乐层次中,“破”中又包含了“急”的节拍,即要求音乐在快节奏的舞蹈中嘎然而止。古人曾用“繁音急节十二遍,跳珠撼玉何铿铮”的文字描写《霓裳羽衣舞》的末拍。“这是指舞者紧应乐声,足踏繁节,撼声动臂,襟飘带绕,致使珠玉相振,铿锵有声。”
再者,“古代歌舞唐宋大曲的布局以及戏曲曲牌体和板腔体的基本布局都是“散―慢―中―快――散”:[5]
“破”与序、中连在一起,组成音乐舞曲结构的三个组成部分。唐代发展形成的“大曲”正是吸收、汇集了中外音乐之精华的结果。“隋朝以后,往往习惯在一曲之尾用一段“解”(解曲)结束全曲,“解曲”又往往要求快速热闹的节拍,以形成乐曲的高潮。这样的结构形式为以前所无,(以前结尾部分往往是徐缓的。例如汉魏大曲的“趋”)既是吸收了龟兹乐、疏勒乐、安国乐的“解曲”的结果。”天宝年间,乐章多用边疆的一些地名命名。由此看来唐代“大
曲”中“破”的结构形式是吸收了边疆的繁声乐曲,即入破曲的音乐效果。它代替了汉魏大曲的“趋”、隋朝的“解曲”,与“散序”、“中序”一起构成了完整的套曲。 2.2日本能乐舞中的“序、中、破、急”
唐代的民乐舞结构形式随中国的文化输入到日本,被日本人吸收到自己的民间表演艺术能乐中。能是日本中世纪的表演艺术,它由歌舞、能乐的歌词和伴奏三个要素构成。能乐的舞蹈表演尤为重要。唐代的民乐舞结构形式演变为日本能乐舞的四种形式。它们分别成为“序舞、中舞、破舞、急舞”,表示舞蹈的结构、节奏的快慢速度。
<序の舞>(じょのまい)――「序」と呼ばれる?入部の舞で、美しい女、草木の精、白拍子、老女などが舞う舞のこと。?めて静かで上品な舞で足拍子を踏む。/这是被称为“序幕导入部的舞。是由美女、草木的精灵、舞妓、侍女长等用足打拍子跳的极为柔软、高雅的舞蹈。
<中の舞>(ちゅうのまい)――静かな舞と速い舞との中?のテンポの舞という。多くは女、天女、女神の舞う?美な舞である。/这是指在软舞和健舞之间以中速节奏跳的舞蹈。多数是仙女、女神表演的动作优美的舞蹈。
<破の舞>(はのまい)――?物のシテが「序の舞」、「中の舞」を舞った後に、再びまう?やかな短い舞。/主角戴上蔓草做的发饰在序幕、中幕的舞蹈之后再次跳起轻盈的短舞。 <急の舞>(きゅうのまい)――初めから?わりまで急テンポで舞う舞。/从开始到结束用快节拍舞蹈。
综上所述,汉字“序、中、破”代表唐代乐舞的三部分结构,与日文“序、中、破、急”所代表能乐舞曲的四种结构在意义上几乎是相当的。而“序破急”所表示的乐舞曲调的快慢节拍,其字义与上相同。
3.事物与文章体中的“序破急”
3.1 日语中的“序破急”
“序、中、破、急”代表能乐舞的四种结构形式、乐曲快慢的速度。而“序破急”作为日语的一个组合词还被日本人借用来指事物的开始、中间、结束的顺序。序是导入,破是展开,急表示结束。而“序破急”同时还可以表示日本文章体的一种形式,即以论理展开的小论文的三段落构成法――“序、破、急”。
<序>„?き出しで?入部?序?に当たる部分。/文章的开头导入部分。相当于绪论。 <破>„文章の中心をなす展?部?本?の部分。/成为文章中心的展开部分。即正文部分。 <急>„一文の?び、??の部分。/一篇文章的结尾,结论部分。
由“序破急”所表示事物的“开始、中间、结束”的意义,还有代表日文文章体之一的三段结构法,它们与乐舞、乐曲的结构形式在语义上已有所不同。其中,“序”表次序的本义未变。但是,“破”已由 “破碎”的本义转为“发展、展开、变化”之意。至于“急”,则由“急迫”的之义转成“结束”的意义了。 3.2 古汉语中“序、破、急” 在中国古代的汉语使用中,“序、破、急”在表达事物和文章体方面有以下几种意义。 “序”曾用于指“学校”。《礼记乐记》“家有塾,堂有痒,?有序”。这里的“痒序”指古代地方学校,“四序”指春夏秋冬的顺序。“序幕”用于表示比喻重大事件的开端。“序曲”指事情、行动的开始。另外,“陈述作者之趣意时曰序”。如易序、书序、太公史自序。文章的开头部分和后面部分被称为“序文”、“跋文”。
在明清以后朝廷举行科举考试的八股文的格式里,将文分为破题、承题、起讲、提比、虚比、中比、后比和大结八段。这里的“破题”是提出要论说的主旨即论点,是点出题意的起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fXj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