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诗歌意义》,欢迎阅读!

诗 歌 的 基 本 意 义
--------------------------------------------------
对于诗歌的功用,孔夫子曾经总结道:“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意思是说:诗歌可以激发情志、观察社会、交往朋友、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知道不少鸟兽草木的名称。
1.强化文学知识,提高文学素养
作为诗词大国,诗词文化在我国可以说是源远流长,并成为我国古代文化的精华。因此,了解我国诗词发展的脉络,掌握不同类型诗词的基本特征,对理解和鉴赏诗词是不无裨益的。
《诗经》中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为后世文学创作奠定了发展的基础。而“楚辞”是具有楚文化独特风采的新诗体,它与《诗经》共同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精神并驾齐驱、融汇发展的优秀传统,并垂范后世;因“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两汉乐府,则深刻反映了两汉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体现了当时劳动人民的心态、愿望和要求。以反映社会的动乱为中心的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更是“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生动体现;入唐以后,我国古代诗词发展到了其高峰时期,“初唐四杰”上承汉魏风骨,力扫齐梁宫体诗颓风,开始走向社会、贴近现实,内容清新健康。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多写闲情逸致,格调高雅,意境幽美,诗中有画;而边塞诗中雄奇的边塞风光和艰苦的军旅生活则呈或悲壮或奇峭的特色。李白和杜甫或以表现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的矛盾或以直接反映社会现实的诗风泽被百代。中唐“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新乐府运动将文学引向对时弊的讽喻针砭。而晚唐诗歌气格趋于卑弱,染上了浓厚的感伤色彩;到宋代,词由宋初的娱宾遣兴的工具到柳永、苏轼等革新宋词,从都市下层人民生活汲取素材,打破诗词界限,再到南宋,感时伤乱、抗金爱国成为主题,词发展到鼎盛时期,成为宋文学的主要标志;到元代,北方少数民族乐曲传入中原,配合当时流行曲调,出现了具有浓厚市民通俗色彩的散曲;而明代的高度中央集权影响到诗文的创作,而城市经济的高度发展,市民势力的增长,却促成了适应市民思想感情和文化娱乐需要的通俗文学如小说等的昌盛;清代,朝廷对知识分子施行高压与笼络两手政策,各种文学样式都有了一定的发展,进入了全面回顾总结的时期,其成就最大的不再是诗歌而是小说。
文学素养的提高必然要求先了解文学,通过学习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也不例外。 一般说来,我国古典诗词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咏物诗、边塞诗、咏史诗和咏怀诗五类。 总之,“诗以言志”,尽管诗词的内容可以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但其最终都是为了抒发感情,诗歌影响他们读者的情感态度。
诗歌可以加深人们对民族文化的理解,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增强文化底蕴,提高人文素养。 2.注重作品赏析,提高鉴赏能力
对古典诗词的赏析,一般要求能准确归纳主题思想,深入剖析人物的性格特征,把握创作方法、表现手法、艺术风格、语言运用等方面的特色。
首先,通读诗词,把握诗词的显性信息。诗词中的信息有两种:一为显性信息,一为隐性信息,鉴赏诗词的第一步就要注意把握显性信息。显性信息一般表现在诗词的标题或注释中。标题中的信息一般是提示诗词的内容情感和诗词的类别。如《伤田家》,“伤”为“哀”,“田家”(农户)为“伤”的对象,据题意可知,这首诗的内容是作者为田家不公正的生活遭遇而哀伤,情感是同情农家、鞭挞社会,类别是感伤诗。而在注释中所介绍的作者的生平、诗词的写作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遭遇等也是帮助理解诗词的重要资料。
其次,朗读可以对诗词中所展示的形象和真挚情感进行直接、整体的感知。
第三,从诗词的构成要素入手,挖掘诗词内涵。意象是诗词构成的基本要素,是诗(词)人强烈的思想感情(意)和生动的客观事物(境)相契合,在艺术表现中所创造的那种既不同于生活真实、有可感可信,并且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它往往寓繁于简、寓万于一,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发想象,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捕捉感情,体味意境,主要靠分析诗词的意象来完成。因此,理解意象也就是进入诗词王国的敲门砖。而在古诗词中,有一些意象的意义是固定的,它已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而是有着丰富特殊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一种情感的象征,古人便常用这些意象的象征义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因此,熟悉特殊意象的象征义便是理解诗词的基础,而这对于我们拓展思维,正确解读诗意,把握诗情也很有帮助。如抒愁写恨的常用“水”、“草”、“雨”等意象来表达:流水比喻愁(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春草喻恨(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春雨比喻愁(秦观: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柳”、“柳枝”等意象则常用来表惜别怀远(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李白: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还有松、竹、梅、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f7Q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