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论文框架分析》,欢迎阅读!

1
题目:中国NGO的发展分析 作者:王明 贾西津
来源:管理世界2002(08) 30-43 论文的框架:
摘要:本文分三个方面,系统阐述了作者对中国NGO发展的基本观点。作者认为:NGO指的是不以营利为目的且具有正式的组织形式、属于非政府体系的社会组织,它们具有一定的自治性、志愿性、公益性或互益性。中国NGO作为转型时期过渡性的社会组织,在广义上包括如下形式:会员制公益性组织,运作型组织(基金会),实体型社会服务机构(民办非企业单位),互益型的经济性团体和社会性团体,大量未登记或转登记团体,以及转型中的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这些被称为NGO的社会组织活跃在转型期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在社会服务、环境保护、扶贫开发、行业协调、以及政策倡导等领域较为活跃,但它们较普遍地存在资源不足、能力不足、缺乏自治、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作者认为: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社会转型中基本价值与制度构建的双重缺陷、NGO自身理念的缺乏和政府改革的滞后效应。在分析了中国NGO发展面临的六个方面的机遇的基础上,作者提示了中国NGO发展的两条道路:自上而下的自治化道路和自下而上的自主化道路。 一、NGO的定义与分类
1.NGO的定义:关于NGO的定义,较为流行的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莱斯特#萨拉蒙(Lester Salamon)教授提出的所谓5特征法,即将具有以下5个特征的组织界定为NGO:(1)组织性;(2)非政府性;(3)非营利性;(4)自治性;(5)志愿性。 2.中国NGO的分类体系:中国现阶段的NGO大体上分为会员制互益型组织、会员制公益型组织、运作型组织和实体型社会服务机构等,其中各种类型下还可以再作细分。
二、中国NGO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1.中国NGO的发展过程:第一阶段从20世纪初至1949年新中国建立。第二阶段从建国后至文化大革命结束。第三阶段从改革开放至今。
2.中国NGO的现状和特点:第一,地区分布不均衡。第二,活动范围有限。第三,大多数NGO的规模一般不大,人员结构较为合理。第四, NGO主要的收入来源依
2
赖政府,且财务制度不够健全。
3.中国NGO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资源不足、能力不足、缺乏自治、发展不平衡等 4.对中国NGO发展困境的分析:第一,社会转型中基本价值与制度构建的双 重缺陷。第二,NGO自身理念的缺乏。第三,政府改革的滞后效应。 三、中国NGO的发展道路
1.中国NGO的发展机遇:第一,始于1978年的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国NGO的发展带来了生存空间。第二,逐步走向深入的政府改革将为中国NGO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第三,随着现行法律法规的改善,一个法制化的外部环境正在逐步形成。第四,随着市场经济走向成熟,社会转型和多元化的趋势愈渐明朗。第五,加入世贸组织为中国NGO的发展也带来机遇和挑战。第六,在经济市场化和社会多元化的进程中,公民参与的热情越来越高,公民自由、自主、自治和志愿服务的意识逐步培养和觉醒起来。
2.中国NGO发展的两条道路:自上而下的自治化道路和自下而上的自主化道路 四、研究方法
实地调查与理论研究相结合 五、研究结论
中国NGO需要一个相对宽松并规范的法律政策环境,但是现行法规存在的诸多问题使之只能覆盖少量组织,而将大量的NGO置之于法外,一部分保留着事业单位的称号,绝大部分则成为未登记或转登记团体;中国NGO需要来自包括海外捐赠在内的大量的社会资源,但是无法形成规范和统一的问责与绩效评估体系,许多捐赠往往难以为继,且常常因为失控等原因出现腐败而被暴光,严重贬损中国NGO的社会公信度;中国NGO需要在制度建设和加强社会监督的基础上建立强有力的社会他律和互律机制,但现实中的无奈使他们不得不选择自律,从而往往要承担过大的风险;等等。总之,中国的NGO尽管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处于营养不良的起步阶段。前途如何?困难自然很多,但发展的大趋势已经不容改变。中国 NGO的发展,需要来自政府的理解和支持,需要来自企业的理解和支持,需要来自海外的理解和支持,更需要来自公民的理解和大力支持。一个成熟的公民社会是支撑NGO发展的唯一健康的社会基础。
工商1102班 孙春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f1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