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世界历史”背景下的主体文化自觉 》,欢迎阅读!

“世界历史”背景下的主体文化自觉
作者:王爽
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3年第7期
王爽
(河北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00)
摘要:随着人类社会“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文化的交往呈现出普遍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世界历史”开启了文化深刻变革的发展纪元。文化的发展虽具有独立性,但是,人始终发挥着绝对的主体作用。在当今“世界历史”洪流中,通过普遍的文化自觉,能够真正实现文化的发展繁荣,促成多元文化的和谐共生。文化的发展,但在人与文化的主客体关系中,人始终发挥着绝对的主体作用。
关键词:世界历史;文化交往;主体文化自觉
中图分类号:G1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7—0132—03
一、“世界历史”开启了文化发展的新篇章
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一体化的进程全面加快,人类社会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国家间的普遍交往,经济的联系、沟通媒介的变革构筑了世界整合的发展趋势。文化交往也由地域、民族内部为主的偶然的交往转向不同地域、民族间频繁的、普遍的交往。然而,日益频现的区域争端、民族冲突也时刻在提醒人们:世界经济乃至政治、文化的一体化并不能从根本上消解不同民族、国家间的分歧和冲突;由种族、价值、信仰理念构筑的国家、民族的关系也会因差异性的选择发展形成文化的排斥现象。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认为:“全世界的人在更大程度上依据文化界限来区分自己,意味着文化集团之间的冲突越来越重要;文明是最广泛的文化实体,因此不同文明集团之间的冲突就成为全球政治的中心。”多元文明的延续正是多样性文化的基本特征。人类历史和人类社会是由众多不同特质的文化体系在空间上的并存和在时间上的继起构成的活生生的画面,画面中文化的相互交会、冲突与融合是构成世界历史和世界文化最具生命力的基础。日益密切的文化交往和文化碰撞使得文化之间彼此相互融合成为可能,文化自身也便有了自我反思和选择的内在需要。很显然,文化的自觉不仅是文化现象自我调适做出的一种选择,亦是源于文化“自我意识”的觉醒。这里言及的文化觉醒当然不仅仅是指文化自身的觉醒,也应该将参与文化发展的主体——人的觉醒纳入进统一的视野中加以研究。文化自觉催生了人类发展的反思、觉醒,一个时代也因此发生了改变。
二、文化自觉时代的“呼之欲来”
这里谈到的“文化自觉”,主要来自于社会学家费孝通的观点:即现实中的人们,应当有着文化的认同,文化的“自知之明”是文化沟通对话过程中的反思。在费孝通看来:“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触到多种文化的基建上,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文化从其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经烙下了人类特有的痕迹。文化的产生是人类脱离动物世界的过程,只有主体的意识才能有思维创造和实践活动下的文化。人类生存的需要和实践改变世界将对象化的具体实在抽象为文化的形式。文化的衍生发展进程离不开人的主体参与,当然,文化的存在延续也会使抽象化的客体(文化本身)有着能动发展的创造活力。在人与文化的主客体关系中,人的活动虽然发挥了主导性,但不可忽视的是自文化产生之际,已然造就了文化自我更新发展的自觉动力。
首先,人类的实践活动是文化赖以生成的手段。马克思这样认为,世界的发展变迁是与先验的客观存在不同的,人类世界的关系性表达是通过实践密切联系起来的。世界的历史成为属人的世界肇始于人与动物相区别的那一刻。随着人类参与各种实践性生产活动的深入,人对自然进程的改变,其参与度层级也发生了变化。那些由人所创造的艺术形式、符号性表达作为文化的雏形无不是在劳动生产那里产生的。实践活动为文化的生成提供了滋生的土壤,作为培育文化因素的重要来源实践,不仅孕育了文化的产生,也承载了文化的传递形式。
其次,作为主体的自觉能动性延伸至了文化那里。作为主体人的能动性表现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进程里。一方面,人对文化世界所传递的各种信息总会不自觉地加以改造,并统领文化诸要素以预期的结果、想见的目标,整饬主体的行为模式;另一方面,文化的创造活动实为理性与感性地结合互动过程,认识文化的大千世界乃是以改造革新文化的发展为前提的。文化产生自劳动的实践活动,而文化的形式则通过抽象化的表达将现实的具体加以对象化的改造,当文化一旦以某种形式传递出来就会因为主体意识的传播承载了主体的自觉能动性,于是文化自觉的普遍便让世界充满了文化的意蕴。
文化作为一种观念性、精神性的存在,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人具有无可争辩的主体性地位。当前,世界逐步走向一体化的历史,文化已经不能在守旧中实现事不关己的发展,整合往来密切的一切积极因素,人类完全可以通过自己有意识的能动的文化交往减少文化冲突,增进文化融合;通过人的主体作用,将文化自觉纳入积极有效的管理,推动文化朝着有利于自身发展。于是,这样一个包罗万象的信息世界,便随着人际往来的频繁进入到文化主体的自觉时代。
三、以文化自觉促进中华文化和谐发展
上文谈到文化自觉离不开人的主体作用,在人的主体作用的强大推动下,文化自觉无时无刻不在世界历史的背景下发生着。然而,无论是人的主体能动作用还是文化自觉本身的最终目的指向都是文化的和谐发展,亦即费孝通先生所言的“天下大同”。要达到费先生所指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一文化自觉的最高境界,实现中华文化和谐发展,需要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自我审视——对文化的反思批判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苏格拉底也说:“认识你自己。”可见古今中外,人们无时不在自省和自我反思。文化自觉正是始于文化主体对本民族文化的清醒认识和反思。中华文化拥有五千年的光辉历史,但至明清以后的封建专制保守思潮裹挟着传统文化已然褪去了曾经的风采,五四新文化运动可谓中华文化发展史上一次深刻的反思。在“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今天,多元文化不断碰撞、交融,文化的自我审视虽然有了更多的参照选择,但与此同时,也制造了更多的混乱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已经认不清自己的文化,更不知道如何去向别人说明本民族文化,传承文化又从何谈起呢?在美国大片与国产电影之间,如何给民族文化一个恰当的定位?在基督文化与儒家文化之间,如何认识中华文化?当然,文化的反思还远不仅限于此,也不是要进行孰优孰劣高低之评判。作为文化自觉的重要阶段,只有通过辨别剖析,理清文化中的哪些是积极的、先进的、优质的,哪些是消极的、落后的、劣质的,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的自觉不是存在理想状态下的、束之高阁的理论空谈。
(二)自我重建——对文化的整合创新
文化自觉能够促进各个民族自觉反思自己的文化,发现自己文化的优越和伟大之处,从而能够对自己的传统文化进行自觉地加以保护和传承。文化自觉首先表现出来的,是思维意识或是态度胸怀的开放,反思基础之上的文化发展,最终归宿仍是走向创新和延续。人类社会的历
史进程从愚昧野蛮步入到了当今的现代文明社会,而文化的蜕变则是通过多样性的继承批判以及文明延续的方式来实现的。文明的延续是在继承批判的基础上通过整合创新逐步展开的。需要指出的是,某个地域区域性的文化始终有着持久的生命力,其根源就在于文化本身有着海纳百川的特质,文化的整合创新绝非丧失原则的一味调和折中,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吸收融合,最根本的是,文化主体对其进行综合辩证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创造。文化的吐故纳新历经反思的铺陈总能在整合的状态下找寻到超越于本身的源泉和动力,而即便是和谐共生的文化也会涌动着自觉整合的力量。
(三)自我超越——文化的和谐发展
正如上述所言,文化自觉是直接推动文化传播发展的重要力量,文化的传播发展则是文化主体的人对自我的不断超越。这种自我超越是经历了第一阶段的文化反思批判,是对原有的继承,也包含对现有的结合创新,是与世界文化的接轨。文化的发展,只有打破地域分割的界限,方能抛弃古板的思维惯性,保守和狭隘的文化主义倾向,显然是无法与外部的世界文化进行对接的。也就谈不上文化参照的反思、整合,文化的发展需要一个开放的外部环境,而身处文化氛围下的主体意识,也应有着自觉的需要和开放的胸怀与心态。在改革开放政策的红利下,当今的中国文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创造了百家争鸣的文化氛围。在多元文化的交流对话的氛围里,时下的人们自觉参与地区区域一体化的努力,让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文化外部发展环境的转变,亦是,中华文化自信力的崛起。中国传统文化随着中国模式的认同而得到普遍的传播和理解。文化自觉的动力在于文化总能打破自身发展的局限和限制,超越其孕育衍生的载体之上,在多元文化的往来中实现自我的更新与完善。
文化的衍生和发展总会有着别树一帜的种属性的特质,偌大的文化体系里,也会存在有违时代发展的糟粕,文化的自我革新,除却非正常手段地外在干预,很重要的路径就是文化自觉。寻求文化的源远流长,完整地传承文化的精髓,只有通过自觉来消解负面的文化因素才能够从机制上优化文化的合理构成。世界各国的发展历史证明,文化的交往势必产生分歧和冲突,文化的多样性绝非在孤立守旧间诞生的,毋宁以开放之事以达转变自觉与更新之实;而文化自觉也能超越分歧、缓和冲突,最终,在多样文明的交融下促成和谐共生的发展篇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多种文化的星球》指出:“人类的共同的未来不能多样化而没有协调,也不能统一而没有多样性,要建成这样一个世界是对当代人类的挑战。首先是对产生人们世界观和影响的价值观念的文化的挑战。”在当今文化发展中,不应使其单一化、同质化,要维护文化的多样性;也要开展不同文明之间平等的对话,增进理解,化解对抗、共同进步,减少“文明的冲突”,实现一种基于文化多样性的人性化的“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和谐世界。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3]费孝通.对文化的历史性和社会性的思考[J].思想战线,2004(2).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欧文·拉玆洛.多种文化的星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etD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