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学论文 用实验开启初中化学第一课

2022-10-30 15:52:2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初中化学教学论文 用实验开启初中化学第一课》,欢迎阅读!
初中,化学,教学论文,开启,实验
用实验开启初中化学第一课



我们在初中化学《绪言》教学的第一节课补充这样一个实验(如下图),它串联了上下两册教材的主干知识,集合了一些学习化学的重要技能,形成了学习化学的思维推手。





本实验内容:用镁、铝、锌、铁、铜五种金属做成它们各自元素符号的形状,将它们各自放在小烧杯中,然后向小烧杯里注入少量的盐酸中。我们来回味本实验在不同教学时段的操作与功能。



回味1第一次应用是在上《绪言》课之初展示该实验,学生第一次看化学实验,化学实验里有这么多新奇实验现象,有的金属能与盐酸反应,有的又不能与盐酸反应,在能反应的金属中,有的反应现象很剧烈,有的又不剧烈,这些金属做成这些符号干什么?真是好玩,也有不少的疑问,学生的兴趣甭说有多高。老师点拨说:化学化学是变化之学,我们今后的学习就是要研究这些变化的原理。”



回味2在第一单元课题1教学时第二次用到该实验,因为第一单元课题1学习目标之一是学习观察实验现象的方法。学生初次观察实验现象时一般只看到一些剧烈的实验现象,也就是只看了“热闹”,没看清“行道”。这个“行道”就是观察实验的方法,我们观察实验现象不断要观察剧烈的现象,还要观察那些不明显的现象,而且很多物质的变化实质都是通过一些并不明显的细微现象表现出来的。教师再次展示这一实验后把观察实验现象的方法提练成以下两句:观察实验现象要看“前、中、后”,不能被剧烈现象牵着鼻子走。学生再用这种方法再观察其它实验现象,大脑是就更清晰明了了。教师紧接着补充“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指导学生应用上述方法观察新实验,这样学生不断能观察到金属镁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的实验现象,还能发现产生白色物质、产生大量热量这些不易观察等系列实验现象……



回味3学习元素符号时老师第三次回味该实验,我们把镁、铝、锌、铁、铜各做成了它们各自元素符号的模样。目的是让学生在激情高昂观察实验现象的同时,不知不觉认识相关的元素符号。我们知道元素符号属于化学用语之类知识,这些知识易学难记、易懂难会,


是我们学习化学的第一道坎,学生通过前两次本实验的展示,对这些符号产生一些疑问和好奇,而且在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讨论中,基本上记住了这五种元素符号,这一过程一方面化解了记忆元素符号枯燥无味的难点,为学生乐学注入了愉悦的成份,在学生正式学习元素符号时再提出本实验中符号的意义时,学生会将原有的“无意识记”转变为“有意识记”,此时会恍然大悟。



回味4在金属活动顺序教学中,教师再次提出该实验,并与下册教材在P11卡通作对比(如下图2),实质上图2为第一节课中的补充实验作了完整的注解。揭示了不同金属为什么在相同酸中能有的能反应,有的金属在相同酸中不反应。能与酸反应的金属为什么有的反应剧烈,有的又反应不剧烈这些疑问。学生面对下列结论性(排在(H)前面的金属能与酸反应,而排在(H)后面的金属不能与酸反应,在(H)前面的金属里,位置越靠前,金属的活动性越强)知识时,就会有“我原来就会”的自豪感。



回味5学习酸的化学性质时最后一次提示这一实验分析酸的化学性质。教师引导学生再次回忆本实验后,应立即点明本实验在思维方法上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前设后置,前设后置是应用实验手段或疑问在相关知识教学中,提出一些有知识超前、但从学习方法上又可互为串联的有智力价值的问题,为后续教学提供联系和深化的材料与契机。前设后置在知识上能使我们对知识耳熟能详,在方法的联系性上是轻车熟路。这样的方法在学生大脑中积累、增加到一定时量时,学生的知识与方法的增量发生质的飞跃。教师点明思维方法后还可用本实验的思路再进行一些方法应用的延伸。如可给出以下延伸材料:“在学习《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这个内容时,我提出这个问题:按右图装置制取(实验室用高锰酸钾为原料制取)氧气时如图3),用排石灰水法收集半瓶氧气,注意,这里是用排石灰水而不是用排水法,将收集的半瓶氧气放在桌子上面,然后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口,你看到了什么现象(答案: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放出大量热、集气瓶上半部内壁变模糊、石灰水表面产生一层薄膜而不是液体变浑浊)?”这一延伸将实验现象观察方法与二氧化碳的性质与常见气体检验方法融为一体,能达到整理知识、梳理方法的目的。



前涉后置实质上是根据知识发展的特点及学生认知特点的发展,逐步围绕这一问题将知识做大,将技能做全,达到知识与技能融会贯通的目的一般方法。因为教材的编写知识上是由浅入深展开,它属于显性的内容,但不同类知识的编排又是相机穿插安排,故在学习方法不可能明显各种方法,它要求教师上课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来明示、点拨和强化。



作者简介:朱吉杰,中学高级教师,湖北省当阳市教研室初中化学教研员;宋玉蓉,中学一级教师,湖北省当阳市实验中学初中化学教师。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eZyx.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