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古诗鉴赏的做题步骤》,欢迎阅读!

古诗鉴赏的做题步骤
古诗鉴赏的做题步骤
一 、诵读,初步领会——“一个都不能少!”
诵读,初步领会诗歌内容是做题的第一步。诗歌语言的高度凝练,使我们很难获得丰富的信息。所以,我们不能放过任何一个可以获取信息的表述点,必须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我想以下几个着眼点是我们要留意的:题目、作者、朝代、诗文及注释。用下面的小诗来概括这一步:
“一个都不能少”
诗题常是诗眼,作者时事相关。 诗文不懂难免,注释绝非无关。 例如下题: 剑门道中遇微雨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请简要分析诗歌中人物形象。
很多学生乍一读,会认为这是一个游子的形象,因为他着眼与“远游无处不消魂”一句;也有一部分学生认定是位诗人,因为他有结尾两句为证。此时,我们可以告诉他们此诗的作者是陆游,有些同学要大跌眼镜了。他们也会随即改变认识——陆游是爱国主义诗人啊。那么,我们再告诉他们背景注释——诗人正在抗金重镇南郑整治军队,被调回成都做安抚使司参议,途经剑门山作此诗。学生会很自然的想到陆游的另外两句诗——“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冰河入梦来。”这样,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胸怀报国壮志而无从施展的爱国将领)就自然浮出水面。显然,“游子”“诗人”等是不足以表白诗人情怀的。如果能联想到杜甫的“文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就能更好的理解诗人的苦衷:壮志难酬,不情愿做个“诗人”,“细雨骑驴入剑门”的行为实在是无奈之举啊!而前文的“消魂”更是一种极度的痛苦了!任何一首诗歌的理解都不能忽略以上几点,用一部电影的名字
来概括就是“一个都不能少”!
二 、弄清问题——“借我一双慧眼吧!”
在将题目中的每一个信息点都细细看过之后,要保持头脑清醒的来审读题干。要弄清“问什么,怎么问”,方能做到“答什么,怎么答”。有好多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答非所问,就是因为弄不清该点。我们要留意问的是形象,是情感,是含义,是作用,还是手法及作用。近几年来多考炼字类问题,但分析时还是离不开综合信息的获取。弄清问题“问什么,怎么问”,之后,我们就能很明确的再理解诗歌的基础上重点突破“答什么,怎么答”。也好从我们的知识库存中找到相应的答题术语,并很好的调动已知信息来攻破问题。当然,我们会很自觉的套用一些程式思维,来帮助我们分析问题。
题干中往往会出现提示语, 这些提示语就是我们分析问题的出发点与终结点,是我们所整理的答案的中心语,如话题作文中的话题一样。让我们将它重视起来,向“它借一双慧眼”!例如:问题——诗评家认为“开窗放入大江来”一句颇有气势,你认为呢?请简要评价。——中的“气势”一词应该作为题干中的关键词。我们在考虑问题时就要以“气势”为中心。再例如2004年高考试卷的.16小题的(1)“古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中的“表情达意”即是关键词,就是我们分析问题的着眼点。
三 研读诗歌,融会意境——“掀起你的盖头来!”
重塑诗歌表达的每一物象,形成情境的再现,领略“境”之特点,融会诗歌意境。做到“入境”,方能“入情”。只有揭开意境的“盖头”,才能看清思想感情的“眉目”。留心用词的感情色彩(特别是形容词与动词),尽可能“嗅”出味道来。要有“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意识,才能体悟诗人的思想,感受诗人的感情。在做题时,我们要做到:凡分析“景语”的题一定要用到“情语”,凡分析“情语”的题都用到“景语”。例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中的“黄”、“翠”、“白”、“青” 等表鲜明色彩的词语,很容易让读者眼前浮现出盎然的喜春景象;而“鸣”又给画面配上动听的音乐,“上”又使画面动感十足!诗人的欢喜之情自然托出。而“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eOd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