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价值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2023-02-18 20:36:2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剩余价值与科学技术的关系》,欢迎阅读!
剩余价值,科学技术,关系
科学技术不能直接创造价值,但它可以在一定历史时期间接影响价值创造。科学技术影响价值创造缘于超额剩余价值的两个源泉:一定时期内使部分劳动复杂化进而产生“绝对”超额剩余价值,使不同部门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实现程度不等,进而产生“相对”超额剩余价值。根据马克思对价值是人类活劳动凝结的定义,价值量是用劳动时间来衡量的,因此,只有人类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科学技术进步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生产力,创造更多更好的物质财富,但不能直接创造价值。也就是说,科学技术是创造物质财富的巨大源泉,但不是价值创造的直接源泉,它只能在一定历史时期内间接地影响价值创造。这个结论乍看起来有些矛盾,下面就此进行深入的解析。历史的观点看问题,科学技术间接影响价值创造,也可以按历史时期进行区分。就历史的长期来看,科学技术要影响价值的创造,由只有通过影响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劳动来完成。价值量正是由劳动时间决定的,科学技术无法直接影响人们劳动的时间长短,却可以通过影响人们劳动复杂的程度,使一定的复杂劳动时间量,可以变成倍加或自乘的简单劳动时间量。马克思说:“各种劳动化为当作它们的计量单位的简单劳动的不同比例,是在生产者背后由社会过程决定的,因而在他们看来,似 乎是由习惯决定的。所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复杂劳动表现为倍加的简单劳动”"既然决定价值的是简单劳动时间,那么,一定量的复杂劳动时间,就可以倍加或自乘地创造价值量。从这个层面上看,科学技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可以影响价值创造。但这只是表象,深入分析就会发现真相。单位商品价值量也就是简单劳动的平均必要时间,社会产品价值总量亦即以全社会各行各业简单劳动时间倍加或自乘复杂劳动时间来决定的,只要这个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时间以及复杂劳动自乘比例一定,价值总量也就一定。设一个社会简单劳动时间总量为L1,复杂劳动时间总量为L2,劳动的复杂系数,亦即复杂劳动换算简单劳动的倍加系数为R,则该社会全部产品价值总量V=L1+R*L2。由于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的关系具有历史性,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的区分不是绝对不变的。随着生产术发展和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过去的复杂劳动,现在就可能成为简单劳动,也即上段公式R不会绝对增大。科学技术进步不能直接创造价值,也正缘于此:科技进步一方面使社会劳动的复杂水平提高了,过去的复杂劳动变成了现在的简单劳动,过去复杂劳动所有的价值创造的“倍加”不复存在,另一方面使单位产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单位商品价值量减少。在社会价值总量公式V=L1+R*L2中,科技进步不能直接增加劳动时间L1 L2而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的相对变化使两者之间的倍加关系) 不会绝对增大。所以,在历史的长河中,即使作用于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劳动,科学技术在价值创造中也不能直接产生影响。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要求发展科学。马克思在《草稿》中高度重视科学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他认为只有当整个生产过程表现为科学在工艺上应用的时候, 只有到这个时候,资本才获得了充分的发展,或者说,资本才造成了与自己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可见,资本的趋势是赋予生产科学的性质”

马克思在《草稿》中较详尽地考察了科学和它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对提高劳动生产和增加相对剩余价值中的作用,并明确指出了科学变为直接的社会生产力的趋势。他指出,机器的发展表明从“ 一般社会知识,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从而社会生活过程的条件本身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受到一般智力的控制并按照这种智力得到改造。表明,社会生产力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不仅以知识的形式,而且作为社会实践的直接器官,作为实际生活过程的直接器官被生产出来。

马克思还分析了科学、技术和生产之间的相互促进。他指出,直接从科学中得出的对力学规律和化学规律的分析和应用使机器能够完成以前工人完成的同样的劳动,同时又指出,在这种情况下,发明就将成为一种职业,科学在直接生产上的应用本身,就成为对科


学具有决定性的推动作用的因素。马克思的这些深刻的有远见的精辟分析,是他从1851就开始的对大量的工艺学及其历史的长期钻研的结果。

但是,正如恩格斯在评价马克思时所指出的,他尽管专心致志地研究科学但是他远没有完全陷进科学 他把科学首先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 马克思正是把科学当做这种力量来加以利用的。马克思揭露了科学技术的巨大发展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对抗性矛盾。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生产越来越使得直接形式的劳动不再是财富的巨大源泉,从而劳动时间也将不再是财富的尺度,它将给所有的人腾出了时间和创造了手段,每个人将会有更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这将使他们在艺未、科学等等方面得到发展。可是资本主义制度却把这些时间变为由资本家私人占有的剩余劳动。所以马克思说,在资本主义关系中所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革命将是炸毁资本主义制度的物质条件。 马克思这些关于科学、知识在生产过程中的巨大作用,以及怎样以革命者的态度正确认识它的论述,对我们今天如何认识当今世界上正在发生的新的科学技术革命,显然是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的。目前,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的确正进行着一场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它将推动生产有一个迅速的发展。一部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未来学家,把它看作是资本主制度的希望所在,一部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则把它看作是威胁资本主义制度命运的力量。马克思在上述《手稿》中的分析将会给我们正确认识这一发展趋势以理论武器。 当今一些资产阶级未来学家强调了科学知识的巨大作用,这当然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关于这一点,从《草稿》中可以看到,马克思早在机器大工业的初期就看到并极明确地指出了这一点。但是,一些未来学家们从科学、知识的巨大作用得出所谓“ 知识就是财富”,要用知识价值论代替劳动价值论等等说法,则是错误的。的确,知识是人类的精神财富,但井不就等于物质财富。我们应当充分利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精神财富,即知识,通过信息体系,使它变为直接的生产力。但是知识,即精神财富是否能转变为直接生产力,要看是否能够井及时用到技术革命和生产上。至于用“ 知识价值论” 代替“ 劳动价值论”的说法,只不过反映了他们资产阶级眼光的局限性。他们看不到,随着科学技术的极大发展,如马克思在《草稿》中所指出的,直接劳动本身不再是生产的基础。马克思指出: 财富的尺度决不再是劳动时间,而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以劳动时间作为财富的尺度,这表明财富本身是建立在贫困的基础上的”。马克思虽然那时还没有看到现在的电子计算机信息工业的巨大发展,但他的高瞻远瞩的深刻的理论分析,却远远超过了当今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们。

马克思在当时就曾对一些歪曲科学技术革命和机器体系的作用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进行了批判。比如,对罗德戴尔之流宣扬的所谓资本本身离开劳动可以创造价值和利润的谬论,马克思指出: 罗德戴尔把固定资本说成是和劳动时间无关的、独立的价值源泉,是何等荒谬。

在今天,在新的科学技术革命过程中,这种陈词滥调又重新泛了起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里,由于电子计算机无线电遥控技术等先进科学技术在工艺上的应用使机器大工业生产发生了新的变化,某些生产部门的整个生产过程形成了自动化、电子化或电脑化的体系,甚至出现了所谓“ 无人车间” 无人工厂”。在这些使用先进科学技术的高度自动化的企业里,劳动生产率大大地提高,产品成倍、成十倍甚至上百倍地增长,同时,资本家所获得的剩余价值也空前地增加。于是,在一些人中间弓I起了思想上的某些混乱,以至对劳动价值论产生怀疑,所谓 机器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 观点,又流行起来。

关于这个问题,马克思在《草稿》中作过非常精辟的阐述。他把机器看作“ 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变成了人类意志驾驭自然的器官” 是人类的手创造出来的人类头脑的器官” 是物化的知识力量”他还深刻地指出: 机器本身似乎能创造价值,因为它起着劳动生产力的作用。不过,如果机器不需要任何〔活〕劳动,那它倒是能增加使用价值,然而,它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eNTK.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