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意》,欢迎阅读!

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意
导语:古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
之广陵》是脍炙人口的送别诗,为诗人李白 所写。那么,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的诗意是什么呢? 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意一:
老朋友在西面的黄鹤楼与我辞别,在三月份烟雾迷漫、繁花似锦的春天去扬 州。 孤船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 、+.、、八-——- 诗意——:
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 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 的天际奔流。
赏析:
此诗作于开元年间,为送别诗中的千古名篇。写作者于黄鹤楼畔送友人孟浩 然放舟东游,先设想三月烟花,江南春早,故人启程,继写孤帆影远,友人已去, 江水自流。一幅大写意画展现在眼前,别离之情,也就不写自露。
李白一生交游最广,孟浩然长他12岁,忘年友情,诚挚笃厚。李白在《赠 孟浩然》一诗中,深情大呼: “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 盛赞孟 浩然弃轩冕冠服,卧云泉山林的高风亮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表达了诗人对 孟浩然深深的敬慕之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送别诗,奔放潇洒,充满画意诗情。
1 / 7
“ 故人西辞黄鹤楼 ” ,黄鹤楼, 天下胜景, 原址在今湖北省武昌
西边的黄鹤矶上。 相传黄鹤楼是仙人乘鹤飞升之处, 是当时骚人墨客流连聚会之 地。崔颢著名的题诗 “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 ,为黄鹤 楼增添了情深思远的人文景色。 而今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在此道别, 更带有诗意 和浪漫色彩。
第二句 “ 烟花三月下扬州 ” ,用清丽明快的诗句
,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快与向往。 因为此人,乃&dquo;风流天下闻” 的当代名流孟浩然 ;此时,乃大唐开元盛世,绣户珠帘,百业兴旺,繁荣而又太 平,千古难逢 ; 此景,又逢阳春三月,春光明媚,百花争艳 ; 所去之地 “ 扬 州 ” 是东南都会,自古繁华,从黄鹤楼到扬州古城,大江上下,该有多少 看不尽的风光, 这一切都是那样的令人心醉, 令人神往。 开头这两句看似平淡的 叙事,包含了李白多么丰富的内心世界呀。 而此时, 他又有多少话想对孟浩然倾 述呀。虽依依惜别,却没有一丝感伤的情调,完全摆脱了一般的写法。
李白又是富于感情的诗人, “ 孤帆远影碧空尽 ” ,目送航船远去, 孤帆渐淡, 消隐在天水一色的蓝天碧水之间的时候, 惜别之情油然而生。 极目远 送,更显友谊深长 ; 孤帆淡去,反衬深情更浓。此刻,画面上帆影逝去,已空空 无物了。可是,恰恰是这片空白中,为诗人的思绪驰骋开拓了广阔的空间。
“ 唯见长江天际流 ” ,这是诗人驻足良久,不忍离去时的所见。 面
对悠远无尽的江水, 面对水天一色的远方, 诗人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 江水,这滔滔江水之中,那远去的江帆之中,满溢着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无限 的眷恋,让人感到一种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悠远境界。 也许他在想: 老朋友今番远 去,何时再能相会 ?他孤零零一个人, 旅途中是否寂寞 ?但愿他一帆风顺, 路上平 安!这向着遥远的天边流去的滚滚江水, 也正象征着他们的友情 ; 江水是永远流不 尽的,而他们之间的情意也是说不完的。
这首诗表达了多么深挚的友情,然而在诗句中却找不到&dquo;友情” 这个字眼。 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 景 中寓情,以景抒情,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正所谓 “ 不见帆影,惟见长 江; 怅别之情,尽在言外 ” 。
另外在诗歌
的用韵上,诗人也颇具匠心地 选择了 &dquo;楼”&1 dquo;州
”“流”三个声调悠扬的韵脚,吟诵起来余音袅袅。这与孤帆 远去、
江流天际的景象以及诗人目送神驰、 情意绵绵的神态十分吻合。 再加上语 言清丽自然,意境雄浑开阔,这首诗真是令人越读越爱,百读不厌,无怪乎千古 传颂。
李白的诗,意境开阔,如来天外 ; 李白的诗,感情奔放,直薄云霄。这首送 别诗,写景,大处落墨,笼天地于笔端 ; 写情,豪情满纸,随江水而奔腾。诗意 飞动,自然流走,这是最典型的李白的风格。
更多《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文章推荐阅读★★★★★:
2 / 7
1.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优秀教学设计
2.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及赏析
3.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者轶事典故
4.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译文
5.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孟浩然是何人
6.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鉴赏精选
7.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写的作文
8.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设计
9.
人教版《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10.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散考
3 / 7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db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