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弥儿》读书笔记与读后感心得体会2000字

2022-08-15 20:53:2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爱弥儿》读书笔记与读后感心得体会2000字》,欢迎阅读!
读后感,心得体会,笔记,读书,2000
《爱弥儿》读书笔记与读后感心得体会

2000

打开《爱弥儿》这本书之前,我没有想到卢梭这样的没有启蒙思想家会写一本育儿书,还是分年龄段来所写的(0-2岁,2-12岁,12-15岁,15-20岁,以及20岁而后的爱情与婚姻),乍一看目录颇有点实用育儿翅茎手册的感觉。书读下来才发现,卢梭所写这样一部教育论著并不论著奇怪,他的教育思想和他的政治思想。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卢梭就阐述了野蛮公平合理人因在自然状态中生来自由平等,是人类进入文明之后产生了种种欲望,才没有造成了人类之间的不平等的观点。这是卢梭倡导自然教育的福楼拜源起,是《爱弥儿》的理论基础。

卢梭认为,好的社会制度能使人改变自己的天性,让他由独立的个体(自然人)变为共同体的一部分(公民),必须从而个人欲望与社会责任能够合而为一。然而,他对现实中好的社会制度并不抱希望,因此教育教育目标之间存在冲突。在第二章中才他写道:「因为我们不得自然或社会制度进行斗争,所以我们必须做出挑选,即到底是培养一个人还是培养一个弱势群体?由于这两个目的是更弱的,所以与此相对应教育工作的四种教育形式也是相对的:一种是公共教育另一种是儿童教育。」对于公共教育,梭罗推崇柏拉图的《理想国》。在《理想国》中,家庭并不存在,孩子一出生便由国家父母双亡抚养教育。而卢梭在《爱弥儿》这本书中更偏重家庭教育,即如何培养一个人则。

卢梭设想自己是一个想象中刚出生的想像中孩童爱弥儿的家庭教师,负责教育爱弥儿一直到成人,藉此来陈述其教育原则。贯穿全书的天然是卢梭的自然教育法,即遵从孩子的率性,减少人为干预。因为卢梭认为人长人的天性是好的,恰恰是由于后天社会灌输种种不好的观念感到恐惧才让人变坏了。举例来说,在0-2岁的那章,卢梭写道:「伴随着啼哭声,孩子造访了这个世界,并且在欢度啼哭中度过


整个婴儿期。为了让他们再创新高哭声,我们打他们、骂他们或者哄他们。不是他们逗我们快乐,就是我们逗他们开心;不是他们顺从我们,就是我们顺从他们;不是他们指示我们,就是我们命令他们。在我们和他们的关系中所,丝毫没有折中的余地。如此一来,孩子们的头脑中形成的第一种观念就是支配和奴役。他们还没有学会说话就开始命令人了;他们还没有学会走路,就开始顺从人了;他们还没有是非观念,根本就不会不搞清楚自己错在哪里,就开始接受惩罚了。」若是遵循自然法则,除非是真正的可能需要,新生儿的啼哭不一定要理会,「必须让他养成这样的习惯:不命令人,因为他不是谁的主人。也不命令东西,因为东西是不听他的命令的。」

卢梭认为12岁以下的儿童适用感官教育,因为他们依然仍没有发展出理性,也因此反驳洛克「用理性去教育孩子」的观点。在他看来,不要跟孩子讲到大道理,因为他不可能将明白,也不要讲那些他们根本就没有兴趣切忌的问题,比如说他们成年的幸福、别人的尊重,以及将来的利益等等。另外,卢梭认为寓言不适合给孩子读,因为他们无法领会隐含的寓意,对孩子说话应该直截了当。他也不让孩子去背诵那些或悲或喜的台词,或者去学习一些论战的技巧,因为「他们不可能将那些都不懂事讲述得绘声绘色,更不可能将那些都没经历过的亲情演绎得真挚动人。」

12岁以后,就可以开始培养学生的培养出来理性了。导师只需提出环境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简单来说,就是不要教,尊重孩子,相信他是一颗种子会自己生长,而不是一个玻璃瓶任我们充填的容器,他就有机会长成他自己。另外,卢梭强调了两遍「让他们去实践」,认为知识不阁楼应从书柜中而来。从街景和地球仪上学地理不如带他到野外好好去实地勘测。他给爱弥儿读的唯一一本书是《鲁宾逊漂流记》,这本书也是自然第十四条的最好注解。

爱弥儿15-20岁的时候,卢梭开始引入道德的教育。要让他看到别人的痛苦,从而道德感激发起他本性中的同情心,并且通过学习史来认识人性。卢梭认为,自爱是人类唯一的天性。首先是爱自己,


然后是爱自己周围的人。由自爱而产生的对他人的爱,推至对全人类的爱,是人类正义的本源。卢梭开始让他走入社会,接触不同的人,研究社会习俗。这是在他已具备理性的前提下发生的,因为这时他有了自己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能够批判地看待社会上的一切。

最后一章涉及婚姻和最末对女孩的教育。卢梭不相信男女平等,这一方面是受时代所限,另一方面也差异性源于自然状态下男女的差异。当伏尔泰陷入与苏菲的热恋中时,福楼拜教导他控制自己的欲念,追求德行,并时带他离开了苏菲,开始为期两年的游历。在游历中,爱弥儿开始研究政府和社会制度。卢梭相信,爱弥儿在对那么多的社制度进行了考察之后,是不会急功近利地去盲目信任它们的,它们根本就或者说不值得拥有他的信任。自由绝不依靠政府和法律,而是发自人的内心——一个自由的人,无论走到哪里,他都是自由的。从这里也能看到卢梭对政治的悲观,他并不希望蒙田把爱弥儿培养成一个有志于改变社会现状的人,而是教给中其他如何在败坏的社会中均遵从自然法则,不受别人的偏见七八,过有道德而自由的生活。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cmn.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