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小学儿童的品德1

2023-04-12 04:37: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第六章小学儿童的品德1》,欢迎阅读!
品德,儿童,小学


第六章 小学儿童的品德 1、把个人依据社会道德采取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称为品德。品德是人社会道德的反映,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表现。2道德情感按其内容分为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友谊感、自尊感等。道德意志通常表现为实现道德目标时积极进取或坚忍自制两种形式。3、学生对自己方面的道德概念理解水平较高,其次是对社会集体方面的道德概念理解水平,最低的是对他人方面的道德概念理解。4小学儿童道德判断总的发展趋势是从只注意行为的效果逐步过渡到比较全面地考虑动机和效果的统一5、坚持性是指在道德行为中把决定贯穿始终的品质坚持,是道德意志发展的重要标志。6、自制力是指在道德意志行为中善于掌握和支配自己行为的能力。简答1、品德与道德的联系与区别联系主要有:品德与道德两者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没有社会道德就谈不上个体的品德。同时,个体品德又是社会道德的组成部分,个体品德的集中表现反映着时代的特征,并影响社会道德的内容和风尚。区别表现在:1)道德是依赖整个社会的存在而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而品德则是依赖于某一个体而存在的一种个体现象;2)道德的发展完全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而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不仅要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还要服从于个体生理心理活动的规律;3)道德主要是伦理学社会研究的对象,品的则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研究的对象。2、品德的心理结构1)品德的心理结构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心理成分构成。2)道德认识是个体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它是品德形成的基础,认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品德的水平。3)道德情感是关于举止行为思想意图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而产生的情感体验。4)道德意志十一个人自觉地克服困难去完成预定的道德目标以实现一定道德动机的过程,它是调节道德行为的内部力量。5)道德行为是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所采取的各种行为。3小学儿童道德判断的规律1)从他律到自律2)从效果到动机,小学儿童道德判断的依据是由行为后果逐步发展到行为动机,然后才达到后果与动机统一的水平。3)由片面到全面,从带有较大的片面性逐步发展到比较全面客观,从只看现象逐步发展到深入事物的本质。4、儿童道德发展的一般趋势1)道德行为的发展与认识水平相适应2)由外部调节向内部控制过渡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养成,出现低年级和高年级高而年级低的马鞍型。5小学儿童道德行为的调节和控制能力的发展1)调节和控制能力有了较快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坚持性和自制力两方面。2小学儿童的坚持性是随着年级的增长而逐步发展的。整个小学阶段儿童的坚持性水平还不高不稳定。3小学儿童的自制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提高的,整个小学阶段儿童的自制力带有一定的冲动性。6、简述小学儿童品的发展中的几个问题1)攻击,有两种情况:一是因为不能控制自己的怒气和沮丧而产生的攻击行为;另一种是恶意的、带有挑衅性的攻击行为。2)撒谎,是一种虚构或捏造事实的行为。3)逃学与离家出走,是一种因为儿童拒绝学校或家庭而造成的社会行为问题。7、攻击的原因及如何帮助有攻击行为的儿童?原因:1)攻击是一种本能反应,当孩子疲倦不舒服或做事屡遭失败或挫折时,为维持自身心理上的平衡本能的作出的行为。2)儿童发现攻击可以使他获得某些好处时就会以攻击作为达到自己目的的手段3)攻击行为主要是受模仿的结果。帮助措施:1)取得父母的配合,要求父母不要对子女一味偏袒纵容,要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2)注意培养互助互爱和尊重他人的良好班级风气3要注意为感受到自尊心受到侵害和挫折的儿童提供及时的疏导,用合理的渠道宣泄积郁,使之恢复心理平衡。8、撒谎的原因及如何对待撒谎儿童?原因:1)很大程度来自父母本身,家庭中父母与孩子缺乏民主、信任与沟通是造成儿童撒谎最为多见的原因。2)与儿童期望获得重视有关。方法:1)教师、父母要增强对儿童的理解,寻求与儿童取得沟通的共同语言,打消孩子对教师、父母的戒备乃至恐惧心理。2)认真严肃的指出说谎的危害,要让儿童知道用撒谎来掩饰错误是错上加错。3)注意帮助儿童克服因过去说谎而产生的罪恶感。9、逃学与离家出走的原因及防止和对待的方法原因:许多原因都可造成儿童逃学与离家出走,从客观上说最明显的原因有1)教师或父母对儿童的过失给予过分严厉的惩罚。2)同学或一些社会组织团伙中用极具有诱惑力和易使人成瘾的活动吸引儿童3)与儿童的个性心理有关。防治方法:1)父母不要过分娇惯是防止出走的重要前提2)成人要学会尊重和爱护儿童,又有理有节不姑息儿童的错误。对已经出走儿童的帮助方法:1)对出走行为表示理解,使儿童感受到将不会对出走做出更多的惩罚,设法让儿童不再出走和愿意接受帮助,防止造成进一步的对立。2)与儿童诚恳交谈,设法寻找出走原因3对造成儿童出走原因作出必要的解释,对确实由于儿童造成的原因不可无原则的忍让迁就。4)对因任性出走的儿童家长和教师因努力淡化这种行为,是儿童感到这种方式的社会影响效果是微弱的。5)对于因其他社会诱因造成的儿童出走还应注意消除一些社会影响对儿童造成的危害。10、简述小学儿童品德教育中的几种心理方法1)说理法,是针对儿童的发展水平和存在问题,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其明辨是非、善恶的准则,从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道德水平。2)仿效发,是根据儿童善于模仿的特点,该儿童提供到的榜样让其仿效,从而把社会的道德要求在儿童身上具体化。3)强化法,通过不断强化,使儿童逐步理解行为的好坏,并相应形成好的行为习惯。11、说理法应该注意的问题。1)说理要科学2)说理要尊重儿童3)排除意义障碍,包括对具体人的意义障碍和对具体要求的意义障碍。12、运用仿效法为儿童提供榜样应注意的问题。1)榜样要可敬可信可亲2)榜样可敬才有权威性,可信才有真实性,可亲才有感染力。13、运用强化法必须遵循的原则1)要有一个目标2)制定小步子3)及时“反馈”4)表扬与批评相结合,巩固训练结果。14、惩罚应少用慎用的原因1)惩罚是带有一定风险的手段2)惩罚会削弱甚至破坏儿童的自我教育




3)惩罚容易造成意义障碍。15、运用惩罚时注意的问题。1)惩罚应以顾及儿童的自尊心尊重人格为前提,以便使儿童理解教育者的善意,从而消除因惩罚带来的消极作用。2)惩罚要公正要考虑儿童的年龄特征。3)结合说理的延缓惩罚效果好。


本文来源:https://www.dy1993.cn/cCj4.html

相关推荐